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指导策略与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指导策略与探究

许静

新疆乌鲁木齐市红旗幼儿园

【摘要】随着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幼儿园深受幼儿的喜欢,那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呢?要运用怎样的策略?本文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在组织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进行指导,并以实际的区域活动案例探讨教师的指导策略,提出了在指导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 区域活动 指导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思想最早是由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提出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留学归国人员把当时在国外非常盛行的区域活动模式介绍到我国”1,而如今,区域活动以其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主动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等特点,使得区域活动在我国当下幼儿园备受重视和普及。那么什么是区域活动呢?教师又应该如何组织和指导区域活动呢?本文拟通过对区域活动案例的呈现及分析,探讨区域活动开展的指导策略。

一、什么是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就是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环境中进行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区域活动开展的前提是有一个特定的“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环境中自由交往、自主操作、获取经验,获得发展。2

二、为什么区域活动深受孩子的喜爱

首先,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或是用区域柜、或是用屏风隔挡,它是相对独立又半封闭的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已拥有一个独立而安全的小天地,从心理上来讲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次,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的,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在自己感兴趣的情况下发生的学习,一定是积极的,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集体教学的环境再宽松,创设的再有吸引力,也不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感兴趣吧!因此,让孩子在区域活动里玩再长的时间,他们也乐此不疲,而这个玩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说的只要幼儿还重复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知识和能力,他们的每一次重复,对他掌握和巩固这一知识和能力都有极大的意义,当他不再重复某种行为,或某一种材料已经玩腻,说明这一行为已经得到了充实和发展,或是这种材料对他发展的潜在价值已经基本实现。3

还有,区域活动是个别化的自由、自主活动,幼儿可以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自由交往,老师也不会有太多的干涉或高压控制,因此,区域活动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类活动。

三、教师组织区域活动的步骤

1、活动前的引入必不可少。

其实区域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它是为了促进幼儿某方面的发展,有目的地投放材料,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经验的过程,因此,其实区域活动也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那老师投放的材料,要引起幼儿的关注才对,所以在区域活动的开始可以让孩子去关注某一个重点区,或是知道老师今天投放了什么样的新区域材料,这个材料怎样去玩,有什么样的规则,等区域活动开始了就会有孩子关注这些重点区和新的材料,去尝试、去探索。

2、 活动中的观察指导至关重要。

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老师的观察可以发现孩子的发展水平处于什么状态,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感兴趣,是否需要老师的介入指导。活动中的观察还有助于老师发现问题,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这也是区域活动的主体和最重要的部分。

3、活动后的小结非常有必要。

区域活动后,教师和幼儿共同的小结,既是对当天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的小结,也是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让孩子提升经验和知识的过程。比如在折纸活动结束后,可以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说一说折出某件作品运用了哪些折纸的技能,是对边折,还是对角折,还是四角向中心折,先怎样折,再怎样折,折出来了什么作品,这个作品的效果如何等等。幼儿回忆操作的过程,就是对折纸知识巩固的过程,因此活动后的小结非常有必要。

四、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策略

在幼儿区域活动时,老师要观察些什么?什么时候要对幼儿进行指导?指导些什么呢?是不是一定要介入幼儿的游戏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判断老师的介入是否有效有三个标准:一是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二是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三是幼儿对老师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从这三个方面笔者认为老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做无谓的“关心”。

当幼儿在区域活动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拿着观察记录,走到正在游戏的孩子跟前,摸摸孩子的脑袋,非常亲切地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呀?”或是问他:“你喜欢玩这个游戏吗?你是怎么玩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们自认为这是关注幼儿的区域活动与发展,与幼儿亲近的行为,但是,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有效的三个标准来看,这样的介入达到了哪一条目标?一条也没有!甚至教师故做的交谈不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干扰了幼儿正常的活动,打断了幼儿的连续思维,起到了反作用。因此,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不要做无谓的“关心”。

2、在观察中发现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在区域活动中,很多操作材料是要分层次投放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难度适中的材料去玩,老师通过观察要敏锐地发现,投放的材料是不是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是否具有层次性和教育性,有利于实现每一个幼儿的有效学习,还可以看出幼儿在探索这个材料时是否自觉、主动、深入、持久,活动中幼儿能否自主操作。

曾经在一个中班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区域活动,老师在益智区投放了两种拼图,一种是16块的,一种是32块的,而且这两种拼图都没有图纸。小朋友对拼图很感兴趣,在操作时,16块的很快就拼出来了,而32块的,几个孩子合作也没有拼出来。这样的区域活动,老师就应该敏锐地发现操作材料的不适宜性,要更换材料了,把32块的撤下来,选择16块以上30块以内的,并且带图纸的。而一般情况下小班的拼图建议使用5-12块,中班可以增加到12—24块,大班可以增加到24—36块甚至更多,拼图的底色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4而且还要看孩子的具体操作情况,判断出孩子的能力水平,及时地发现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并调整投放材料。

3、区域活动中的指导要起到画龙点眼之功效。

尽管区域活动是自主的,但并不意味着区域活动就等于自由活动,教师仍然有责任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进行指导,只不过指导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是隐性指导,更要注意指导的艺术性。

美国加州大学学前教育博士蔡伟忠在讲区域活动时,为我们展示了一段视频:一个男孩子用塑料瓶、彩纸、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昆虫,我们知道昆虫有很多条腿,这个孩子就用彩纸剪了一个细长条做昆虫的一条腿,贴在那个昆虫的身体上,在剪第二个时,他就去拿第一个做参照,想要使两条腿一样长。在旁边带班的老师对孩子的这个行为没有任何反应,而蔡博士告诉我们,这时,就是老师介入孩子活动的很好的时机,老师去做什么?告诉孩子,你的这个动作其实就是在比较长短,老师要把比较长短的概念从实践中提出来。这个孩子把知识运用在操作中,而老师的指导就是对孩子运用知识的归纳和经验的提升。让他知道,噢,原来这就是比较长短,在比较长短时一定要一端对齐。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指导中解决问题。

幼儿在活动中往往会出乎老师的预想。在一次区域观摩中,一位年轻的老师准备了大量操作材料的《蛋宝宝站起来》的区域活动。活动前向小朋友介绍了材料,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区域活动。但是活动开始了,却没有孩子进科学区玩这个新的材料,这位年轻的老师,就去指导别的区的孩子。这时老师就该发现此次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今天的重点区和操作材料被忽视了。有经验的老师做法就是要让孩子再次关注这个材料,去玩这个材料。在听课老师的提醒下,一些孩子过来玩了。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尝试用一次性的纸杯、沙子、小花盆等材料为辅助让鸡蛋立起来。可是操作后却不会使用操作记录,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中帮助幼儿解决记录的问题,让小朋友知道记录纸上的图代表什么意思,怎样使用,并且指导孩子实操一次。由此可见,在区域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多么重要,我们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有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指导时,一方面不能破坏幼儿活动的自主性、自愿性,不要把区域活动演变成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要通过适宜的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活动,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老师要不断提高对区域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能力,确保区域活动有效开展。

1 霍力岩,孙冬,等,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研究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1.

2董旭花,韩冰川,等,小区域,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8

3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

4董旭花,韩冰川,等,小区域,大学问——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