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社区资源 发挥教育价值——幼儿社区场景化活动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整合社区资源 发挥教育价值——幼儿社区场景化活动实践探索

陈双欢

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灵山幼儿园  

摘要:社区场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的是依托社区的文化场景,发掘社区场景当中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并整合到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社区场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课程资源的丰富与优化。我园以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人文文化为例,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的结合,利用幼儿社区场景化活动,更好地将教育融入生活和文化点滴中。

关键词: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资源整合

一、基于环境,体现场景的价值和特点

(一)“文溪雅荷课程”是广州市教研院在研发的广州本土课程。

自2018年广州市幼儿园实验课程研发工作启动以来,广州不少幼儿园在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真实场景中开展了体验式学习。1月8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文溪雅荷”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展示交流暨颁奖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多功能厅举行。活动上还发布了广州市“文溪雅荷”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地图,包含80个社区场景,遍及广州市11个区,包括人文场景、场馆场景、自然场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将教育和社区、家庭结合,引导孩子们主动寻找答案,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认知与思考能力。

不同的社区场景资源分由不同的社会机构管理,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针对幼儿的直观性思维、好奇心强、探索欲望强烈等心理特点,幼儿园在总结社区如此多资源的基础上,选择对资源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筛选,从而能充分利用资源,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二)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资源的意义。

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是教育者通过筛选社区内具有教育价值的场景,对其进行学习经验分析、课程化设计、组织实践并持续研磨与改进,从而形成适合本地幼儿的课程方案,是幼儿园内场景的丰富、补充和拓展。幼儿场景化课程活动是指在一定场地、设备、材料等支持下创设综合性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实施教育的一种方法。它整合了人与各种资源的关系,让幼儿在其中进行游戏活动,把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开展,活动内容更丰富,在不同场景中可以容纳更宽泛的学习价值,可以更好地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场景化课程汲取了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发展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是文溪雅荷广州幼儿园实验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主动学习;基于本土,聚焦地域文化与本地生活;关注经验,发掘场景在核心素养培育上的独特价值;有效支持,重视游戏与学习过程,相互融通,促进幼儿园、社区、家庭形成合力。

(三)以大岗镇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人文文化为例进行研究与探索。

广州这样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国际化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孩子身边可挖掘的场景学习资源很多,除了幼儿园内,还有坐落在他们身边社区、场馆等。大岗镇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坐落于大岗镇东南边,是南沙区少有的一片森林丘地,公园内建有多个景区,拥森林、沟壑、湖泊、丹霞地貌、古海蚀场等自然景观,还具有百年历史的云霞观、仙庙等历史人文景观。山上还开辟了梅林、桃花园等观赏点,还有广州最大片的琴叶珊瑚,2000年被广州市批准为森林公园。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科学的布局和开发,形成公园的特色,为人们提供休闲度假、观光游览、保健娱乐和科普教育的场所。

 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灵山幼儿园与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相距不远,借助“文溪雅荷”课程研发与推广的契机,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以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研究,对从而对幼儿园开发本土课程的实践与反思开展研究,并进行经验总结。幼儿园分次、分批组织幼儿到大岗镇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开启“文溪雅荷课程”理念引领下的社区活动之旅,利用幼儿社区场景化活动,能更好地将教育融入生活和文化点滴中。 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文献资料调管、实地考察和师生交流,对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的文化场景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并整合到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打破以幼儿园为中心的单一课程模式,优化幼儿的学习环境,活动满足幼儿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探索的欲望,幼儿在自主观察、走访的过程中对的生态环境有切身生动的课程体验。

二、基于幼儿,在场景中的获取学习经验

(一)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园的课程应该贴近现实生活、能够让幼儿直观感受。结合生活化的基本要求,幼儿园课程的选择应该从所处的环境出发,要有目的地为幼儿选择有益的经验。幼儿学习的内容主要来自幼儿的成长环境,是构成幼儿已有经验的重要场所。这样的课程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的共鸣,丰富幼儿的经验,从而实现幼儿的经验的重构。

(二)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是幼儿与身边的人、场景、材料等充分互动,主动建构的过程。

幼儿从社区情景回到幼儿园后,教师通过照片重现,组织孩子们团讨和回顾参观和体验过程,并鼓励幼儿通过多元表征来呈现探究经验,比如:绘画、讲述、角色演绎等,达到“深度学习”理念所重视的整合学习、不断建构和反思的特点。

在与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的互动活动中,孩子们直观、真实地了解了公园的美,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本活动也是我园进行“文溪雅荷杯”社区场景化课程的实践探索,我园将在“文溪雅荷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继续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幼儿园协同共育功能,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不断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三)幼儿从场景化课程中获取的领域学习经验

社区场景化资源要真正进入幼儿的课程体系当中,需要与幼儿的五大领域课程相互整合。将社区场景化课程纳入五大领域的课程体系当中是实现社区场景化、形成有效课程的有效途径。

三、基于教师,设置场景并实施适宜的教育策略

以往,幼儿园老师教什么、怎么教,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教育内容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与教育经验来组织安排的。未来,具有广府特色的“文溪雅荷”广州市幼儿园实验课程或将在全市铺开。其中,凸显本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的场景化课程是该实验课程的一大亮点,也是国内首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发挥环境的作用,为幼儿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活动空间,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点。

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不应局限在幼儿园内部,更应该置身于社会环境当中,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整合课程。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优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发挥农村地区的本土资源优势,开发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场景化课程,能够创设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灵山幼儿园发挥地理位置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以沙田水乡文化为研究对象,对乡镇幼儿园社区场景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研究,以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人文文化为例,对我镇水乡沙田文化社区场景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展开研究,从而对乡镇幼儿园开发本土课程的实践与反思开展研究,并进行经验总结。

总之,教师要做有准备的教育者,通过有效提问和场景变化启发幼儿,运用学习故事、观察和评价幼儿,从而支持和推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