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8
/ 2

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分析

卢小刚

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9

摘要:在进行区域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利用对大气环境监测点的布设来有效监测污染程度。在实际布设监测点位的过程中,还要求严格控制该区域的气象特征,以此确保监测点位可以有效反馈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还要结合科学合理的布设方法,在保障布设点位的科学合理的同时保障了该区域规划的环保功能。

关键词:区域规划;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就成为目前城市规划中需要注重考虑的问题之一,通常需要与区域环境情况相结合,例如区域内的气象特点、大气污染来源等。通过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可以使该区域内的环境质量情况具体的体现出来,为完善区域化建设提供有效意见。尽管最近几年来区域化建设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有许多方法,例如文章中介绍的扇形布设法、网格布设法、同心圆布设法以及功能区布设法等,均获取相应的成果,但不管哪种布设方法都有使用限制,必须结合监测区域实际状况设计相应方案。

  1. 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1. 代表性原则

代表性原则是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基本原则,其本质是使选择的点位真实有效的体现出监测区域实际情况,重点检测该区域内污染程度,并对该区域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准确判断[1]

  1. 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要求监测区域点位污染程度、种类等均要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对于区域内气象、地形的监测而言,一致性原则是科学断定与监测结果分析的基础。

  1. 经济性原则

在确保监测结果真是有效的基础下,合理的分配监测点位,尽可能在污染情况严重的区域进行点位布设。对于工业化建设较少的区域,可以较少布设监测点位,科学合理的分配有效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率,保障布设点位的经济性。

  1. 科学性原则

在进行布设监测点位时,应根据污染物的类型选取合适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高危险污染源过程中,要保证监测点位标准高度在1.5米到2.0米范围内,也可以将监测点高度保持在1.7米左右。当监测会对植物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时,监测点的高度要与植物叶面高度相同。

  1. 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1. 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通常是在考虑监测区域重要性、工业化开发程度、污染程度等方面的基础上,针对需要进行布设监测点位的区域,根据网格的形式划分。此方法符合一致性和代表性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此外可以描述污染源在监测区域不同时段的扩散状况,从而选择合适的控制措施。它更适合应用在污染物分布平均或是有多处污染源等区域,但不适合应用在污染程度较高的区域[2]

  1. 同心圆布点法

同心圆布点法指监测区域地形平坦且区域内拥有多个污染源时,确定污染区域的真实位置后,然后画出同心圆和以不同半径的轴线并作为圆心,两者的交汇处就可作为监测点位,如图1所示。此方法可以布设大量的监测点位,并且监测点分布也相对均匀,通常应用在监测区域内存在多处污染源的区域。并且,此方法满足科学性、经济性以及一致性原则。可以共同监测多个污染源,但监测点位的布设容易受到气候状态的影响(如风向)。

5f3b34e9bc3de_html_d473499d2be34833.png

1同心圆布点法

  1. 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是我国目前大气环境监测中普遍使用的方法,通常是根据工业、教育、商业等不同区域进行布点,通常在工业区域内进行多处布点,尤其是污染物排放程度高的单位周边。在实际工作中,要保证布设点位的科学性、真实性,可以有效预测紧急状况并通过有效手段进行治理。对于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则需要根据其扩散程度重新进行合理的布点。功能区布点法的优点便是可以体现经济性原则,并且能够有效预报接受监测的区域情况。

  1. 扇形布点法

在应用扇形布点法时,通常把监测点位布设在主导风向较为显著的区域。在选址上,通常选择以污染源为圆心呈扇形角度45°展开,每条弧线布设3~4个监测点。扇形分布是根据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扩散程度、主导风向来设置的,更适合于单个污染源。在实际应用时,能够有效监测单个重要的污染源。科学划分污染源的影响范围,分析是否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可以加强资源使用率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但不适合应用在大面积的区域。

  1. 实际布设分析

  1. 区域环境现状

以某区域为例,该区域处在两个区域的交汇处,南靠西山岭、西北交汇X城、东北临近货场,总评价面积为1880公顷。通过规划该区域环境,可以归为空气质量二类[3]

  1. 区域大气污染的排放现状

评价区域内具有包装厂、乳制品加工厂、化工厂等多个厂房,大多数厂房分布在评价区域的西南方以及东北方。经过分析发现,区域内污染多在东向某座大学校内,其院校内设有集中供热站,烟囱排放高度为 50m。

  1. 区域规划方案

从区域规划角度而言,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将文化、娱乐、基金、生活等融为一体,包括新药行业、装备生产业、生物技术等产业,其中装备生产业是主导产业。规划面积为18000公顷,通过规划后建设面积为1200公顷,其中包括了工业用地面积为400公顷。该区域被规划成三个部分:西向为生态养殖区。东向为服务区。中间为高新技术产业区。通过区域规划后,对区域内的热能进行调整,未来将在该区域内建设一座供热站,排放高度为190米

[4]

四、结束语

综上,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确保规划合理性的主要环节,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落实又要依靠监测点位的布设。合理的选择监测点位的位置,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布设方法,进而在确保监测点位布设合理的基础下,提高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马涛, 鲁日甫.兵巴. 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研究[J]. 化工管理, 2016, 000(026):309.

[2]赵晓辉, 李宣. 探究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J]. 江西化工, 2017(06):161-162.

[3]徐荣臻. 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探究[J]. 江西化工, 2017(06):161-163.

[4]李军. 区域规划环评中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探讨[J]. 区域治理, 2018, 000(0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