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8
/ 2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浅析

杨 阳

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尤其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水体黑臭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制约了地区的稳定发展,还会威胁社会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由此可见,治理黑臭水体,已经成为维护地区形象、促进生态和谐发展的首要任务,具有一定迫切性和严峻性,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因此,本文结合水体黑臭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相关治理技术,希望能够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黑臭水体;原因;治理技术;对策;管理措施

引言:

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均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随之加重。尤其许多大、中城市,现阶段正面临同样的发展困扰,即水体黑臭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和生态环境,还为社会群众带来巨大不便[1]。由此可见,治理黑臭水体势在必行,需要国家及政府部门给予高度关注,并适当采取治理技术改善水环境。 一、水体黑臭的具体原因 (一)水系不畅

由于部分地区河道上游没有水源,无法与其他河道互相补给。导致水动力条件较差,水体在河道中静止,从而形成断头河。此类河道的补充方式主要以雨水和污水补为主,由于自净能力较差,加上河道周围垃圾较多,甚至一些厕所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长此以往导致河道水体黑臭,为河道治理增加了难度。 (二)雨污合流

雨污合流也是引发水体黑臭的根本原因。由于部分地区在市政工程建设力度较小,缺乏雨污水管网系统,导致大量雨水和污水混合,并沿河道沟渠进入水体。随着雨污合流污染日益加重,河道自净功能随之下降,导致水体出现黑臭现象。另外,即使部分地区大规模建设市政工程,并且落实了雨水和污水分流系统,但是出小区后,雨污水管道混接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甚至者存在雨污水管网接错问题,导致雨污水河流进入水体,导致河道水质严重恶化[2]。 (三)污泥淤积

现如今,部分河道在长期污染下,水质越来与差,由于缺乏科学治理,导致水体中存在大量底泥,并在厌氧反应下释放刺鼻气味。其释放出的污染物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这也是引发水体黑臭的常见原因之一。 (四)生态性丧失

当前,部分地区在河道设计方面,只重视其防洪减灾功能,在坡底设计中为提高其强度,采用硬质材料建设。导致河道生态功能严重降低,并且无法充分发挥自净功能。另外,由于河道周围缺乏绿化建设,水体中水植物受各种因素影响消耗殆尽。导致水体在长时间污染下产生黑臭问题,严重影响了地区稳定发展。 二、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一)治理技术具体对策 1、控源截污

各地区需要强化市政工程建设,并做好雨污水分流系统。同时,为避免河道周围居民将生活用水直接排入河道,对水体造成污染,各地区需要将沿河生活的居民污水纳入市政管网并进行污水处理。另外,政府部门应强化监管力度,对河道周围的商业单位进行严格排查,尤其针对饭店、宾馆等污水排放量较大的餐饮服务单位,需要修建截污管道[3],并由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保证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或再利用。 2、内源治理

第一,底泥修复技术。针对黑臭水体中底泥淤积问题,可以通过原位钝化技术或者覆盖技术进行治理。具体来说,原位钝化技术主要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试剂与底泥充分融合,使底泥离子分离,从而变为无毒无害状态。虽然原位钝化技术处理底泥效果较好,但是由于成本较高、化学试剂用量较难掌握,并且部分化学试剂会对水体产生不良影响,加上化学试剂与底泥产生化学反应过程中受酸碱值、温度等因素影响会降低反应效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而原位覆盖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底泥上覆盖物体,通过隔离减少底泥对水体造成的二次污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覆盖物主要以砂石、清洁底泥或者人造地基材料为主。该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也存在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优势在于能够有效隔离淤泥和水体,治理水环境效果明显。劣势在于覆盖物较多会减少河道水容量,并且会严重破坏水体底部的栖息生物,从而影响水环境生态系统。

第二,清淤技术。针对河道中底泥淤积较厚、治理难度较大的区域,需要通过精确薄层生态疏浚技术进行治理。现阶段,常见的清淤技术有三种:一种为干式清淤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对需要治理的河道进行分段围堰,并将河道内部水排出,而后通过机械或人工方式将底泥清除。该技术优势在于底泥清除彻底、成本相对较低。另一种为水利冲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通过搅吸设备对水体中的底泥进行搅拌,而后通过高压水枪辅助,将底泥吸出。该技术优势在于操作简便,运输方便,并且在处理过程中对环境以及居民没有影响。最后一种为环保型绞吸挖泥船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通过在船端安装绞刀和密封罩设备,通过船体移动对水体中的底泥进行充分搅动,并将底泥吸进船舱。该技术优势在于处理效果好,无二次污染

[4]

第三,处理生活垃圾。强化河道周围居民生活垃圾管理力度,避免垃圾进入水体造成污染。如有垃圾进入水体需要及时清理。 3、引水补水

引水是治理黑臭水体的重要方式之一。针对上游无水源、无法与其他水体互通的河道,需要针对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引水补水方式。例如:引入其他河道水源进行补水、从污水处理厂引入再生水或利用水源热泵系统空调水源。从而提高水源自净能力,有效治理黑臭水体。 4、生态修复

在水体中种植净水植物,或投放水生动物。有效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从而改善水体质量。与此同时,需要在河道周围增加绿化建设。并且保证绿化植物结构多样、因地制宜,充分保证河道生态系统稳定发展。 (二)管理措施 1、明确单位职责,提高排水排污管理水平

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互相协调才能完成。因此,想要提高黑臭水体治理水平。需要明确划分治理工作内容,并细化到各单位,使各单位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和义务,并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和机制,保证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从而有效提高黑臭水体治理水平。 2、建立河长制,构建长效管理方案

河长制是指治理黑臭水体长效治理措施。想要满足这一需求,需要相关部门组建专业能力较强的河道管理维护队伍,制定健全的管护制度,并结合水体治理实际情况给予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水质监测机制 强化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工作,增加河道监测点,并在相关网站定期公布水质监测情况,接受全社会人群的监督和管理。有效提高黑臭水体治理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并结合黑臭水体污染程度和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治理技术,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力度。保证做到实事求是、长治久清。从而有效提高黑臭水体治理水平,为促进地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刚.浅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体改善长效性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6):5203.

  2. 李磊.浅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体改善长效性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7):4883.

  3. 李锐敬,许嘉辉,阳重阳,曹姝文.浅谈黑臭水体治理新技术[J].广东科技,2018(6):61-62.

  4. 刘海臣,李建军.浅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体改善长效性技术[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