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终身教育视域下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7
/ 2

探讨终身教育视域下开展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马光辉

四川省成都市娇子小学 四川成都 610066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教育方法、教育道路、教育内容,结合本国实际对国外的一些教育经验和教育道路进行学习。其中,关于死亡方面的教育,就是吸收国外教育经验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深入探讨分析当下小学生自杀倾向、校园欺凌、虐待动物等方面的问题,总结这其中体现的教育问题,并提出在终身教育视域下的死亡教育解决方案、道路。

关键词:教育学;小学教育;死亡教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闻报道通讯的及时性、详细性不断推进,一个多年以来为我们所忽视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水面——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导致中小学生的自杀,有多方面的因素。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畸形,校园及社会环境的冷漠、欺凌,多方面的打击,是重要的外在、直接因素。这些恶性环境因素使得受害青少年陷入绝望、自我否定,直接导致他们最终做出了结束自己生命的选择。而另一方面,小学生对于死亡的认识片面、不足,缺乏后天的死亡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因此上对于心理问题的排解、生活上遇到的欺凌无处诉求,成为了导致他们选择死亡的内在的、间接的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从国家与社会的层面,严格惩治对青少年群体的霸凌、暴力、冷暴力行为之外;在校园教育中,也要立足学生终身健康成长,重视死亡教育、开展死亡教育,引导其积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拥抱生活,健康成长。

1.死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死亡教育,究其本质,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又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注重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是多样性的”、“每个人都有各不相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长处”,进而解决学生在生活中的烦恼,为其梳理多元化的、自信的、健康的三观,消解学生在成长时的迷茫、自卑情绪,在趣味化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敞开心扉。

死亡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注重于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死亡的含义,进而看重自己的生命。是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独特的、有其自身的价值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学生消除自卑、拥抱生活的重要课程,更是学生建立多元化三观的基石。

但是在传统教育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不受到重视,整体课程安排重成绩、重“主科”,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层面的建设和教育,在紧张的课时量中,更是难以开展死亡教育等细化、深入的教育内容。又因为,在传统儒释道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仍旧存在着回避死亡、认为死亡“不吉利”的糟粕思想,导致部分教师本身就对死亡的话题避而不谈。在应试教育的建设框架和封建思想糟粕的共同影响下,导致了死亡教育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进而整体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死亡教育,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死亡教育在小学课程教育中的课时量,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

2.认识死亡是抵御死亡的重要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脱离懵懂、进入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大量学生对人生、生命以及暴力行为的后果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认知,极易做出自杀、校园暴力、虐待动物等行为。近年来,媒体技术空前发达,小学生自杀、虐杀动物,乃至弑母、轮奸同学等行为,屡见报端,成为舆论场上风口浪尖的社会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其成长环境对其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其缺乏对死亡和生命价值的认知,缺乏对其他人、生物的生命的敬畏、缺乏对他人人生的尊重。这些青少年自残、自杀、社会化现象的发生,和心理健康教育、死亡教育的缺失有着必然的、深刻的联系,家庭、学校等各方面教育主体对这些现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必须“从娃娃抓起”,重视死亡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敬畏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乃至于敬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尊重他人、尊重动物植物。通过健康、合理的倾诉、体育运动、写作、绘画、游戏等活动,排解自己的情绪,杜绝暴力行为的发生,和同学、家人建立有爱、和谐、友善的健康社会关系。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死亡,使得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自身的价值”、“生命是一切幸福的根源”。从而让学生明白不可使用自杀等方式,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表达诉求;更不可通过残害其他人和动物的生命,来寻求自己内心的刺激和快感。从而,保障学生建立良好、健康的社会联系,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3.死亡教育是保护青少年的重要屏障

近年来,随着校园暴力的问题的暴露,我国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对其表示了严重的关切,两法和诸多地方条例也进行了诸多的讨论、论证和调整。但外部的监督和事后的惩戒,并不是保护青少年、抵御校园暴力的最好方式,“迟到的正义并非正义”,受害者身心受到的强烈残害乃至生命的陨落,并不会随着施暴者的被惩戒而恢复原状。因此,必须开展死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的独特价值、重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死亡教育中认识到生命地位的平等性、生命价值的独特性、生命的不可重来性,进而塑造学生坚毅、敢于与不良势力斗争的性格。

通过开展死亡教育,为易于受欺凌的学生加上一层“保护罩”,让其摆脱性格中懦弱、自卑的困扰,让学生敢于对霸凌、暴力说“不”,敢于在事中积极寻求救援,在事后积极向老师、家人寻求帮助,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

在死亡教育的保护下,从小学阶段就为学生奠定下平等待人、自信不屈的基础品质,助力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积极抵抗挫折与不良势力,走向未来的美好生活之中。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树立起自己的责任意识,重视终身教育视域下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重视死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重视死亡教育在抵御中小学生自残、自杀、社会化现象中的决定性作用,重视死亡教育在抵御校园霸凌保护青少年上的屏障性作用。全面重视死亡教育、开展死亡教育,进而助力学生在校园中健康成长,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伍艺娜. 中英中小学“死亡教育”差异比较[J]. 新教育, 2014, (3):45-46.

[2]曾琴. 死亡教育应走进我国中小学课堂[J]. 史志学刊, 2014, (6):215-216.

[3]牛楠楠. 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及其启示[J]. 基础教育, 2009, (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