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US指导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0
/ 2

IVUS指导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观察

李昕阳

湘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湘潭 4114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实施IVUS(血管内超声)介入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1-2019.1期间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计68例。对其采用不同检测方式,对照组3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研究组34例行IVUS,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测量指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研究组的患者主支和分支MLD高于对照组,P>0.05;主支和分支MLA及RL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支架直径与长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取IVUS指导介入治疗效果更显著,不仅有利于优化其支架植入,还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推荐应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中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该治疗技术虽然能够提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有效率,但仍有手术失败的风险,术后并发症机率较高,常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而IVUS(血管内超声)这项血管腔内显像技术能够弥补冠状动脉造影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斑块形态学以及血管解剖学的有效信息,有助于优化支架植入以及治疗[1-2]。本次研究对患者分别采用冠状动脉造影以及IVUS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1-2019.1期间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计68例。入选研究标准,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症状,排除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者以及对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过敏者。对照组34例中男患者、女患者分别为19例、15例,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76岁,年龄中位数(62.74±4.22)岁;研究组34例中男患者、女患者分别有18例、16例,最小年龄56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63.11±4.02)岁。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大型C型臂-DSA介入治疗仪),运用Judkins法经桡动脉穿刺对患者 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多体位常规扫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最重的体位实施介入治疗。

研究组:对患者实施IVUS(血管内超声)技术,使用美国波士顿公司生产的血管内超声系统以及冠状动脉超声成像导管。设置为20MHz,将其送到病变远端大约1cm的位置,导管会自动回撤,并以0.5mm/s的速度对图像进行采集。再使用改良Culotte技术实施双支架植入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测量指标以及随访结果。(1)测量指标包括MLD(冠状动脉主支和分支近端和远端最小管腔直径)、MLA(最小管腔横截面积)、RLD(参照管腔直径)、病变的长度、植入支架的直径以及长度。(2)随访指标包括TLR(对靶病变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以及MACE(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1.4统计学分析

收集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并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测量指标为计量型数据,用T值进行检验,并用(x±s)来表示;两组患者随访结果采用X²值进行检验,并用[n(%)]来表示。统计学差异判定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测量指标情况。

对比可见,研究组患者主支与分支冠状动脉主支和分支近端和远端MLD较对照组要高,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而冠状动脉主支和分支近端和远端MLA及RLD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支架直径与长度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明县,P<0.05,具体见表1。

1 两组患者测量指标情况(x±s)(n=68

观察指标

对照组

研究组

T值

P值

主支MLD(mm)

1.17±0.38

1.39±1.03

1.1684

0.2468

分支MLD(mm)

0.88±0.09

0.91±0.04

1.7761

0.0803

主支MLA(mm²)

2.46±0.14

3.98±0.87

10.0580

0.0000

分支MLA(mm²)

1.96±0.15

2.82±0.63

7.7432

0.0000

主支参考直径(mm)

3.08±0.17

3.69±0.58

5.8849

0.0000

分支参考直径(mm)

2.46±0.12

2.86±0.11

14.3277

0.0000

主支支架直径(mm)

3.13±0.63

3.86±0.44

5.0839

0.0000

分支支架直径(mm)

2.44±0.08

2.68±0.18

7.1045

0.0000

主支支架长度(mm)

23.66±6.07

30.63±9.22

3.6817

0.0005

分支支架长度(mm)

18.63±5.33

21.93±4.73

2.7002

0.0088

2.2比较两组患者随访结果。

对68例患者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随访。

对照组: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者2例,占5.9%,对其进行急性血栓抽吸治疗,并进行高压球囊扩张,治疗后其血流恢复到TIMI3级,术中对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是由于支架贴壁不良所导致;发生TLR者3例,占8.9%,这些患者均因心功能恶化而导致死亡。

研究组: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者2例,占5.9%,患者经过血小板聚集率检查发现为氯吡格雷抵抗,对其进行急症血栓抽吸治疗,再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负荷剂量为180mg,随后剂量调整至90mg,2次/日。再对患者进行检测,均未发生支架内血栓;有1例患者发生TLR,占2.9%,2例患者由于心功能发生恶化而导致死亡,占5.9%。

对比两组患者急性支架内血栓、TLR以及MACE可见,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X²为0.1281,P为0.7204。

3 讨论

IVUS(血管内超声)是一项血管腔内的成像技术,现阶段,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IVUS技术能够准确的测量管腔内情况、分支开口分布以及斑块的形态,可有效帮助介入治疗中支架达到最佳扩张,避免发生支架不能充分膨胀、支架贴壁不良的情况[3-5]。本次研究对其中一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另一组实施IVUS(血管内超声)技术,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测量指标以及随访结果。对比发现,行IVUS的患者其主支和分支MLD比对照组患者高,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而该组患者主支和分支MLA和RLD、支架直径与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P<0.05。

综上所述,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取IVUS指导介入治疗效果更显著,不仅有利于优化其支架植入,还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毛岚·吐尔干,路璐,帕尔哈提·吐尔逊.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 指导作用及对远期预后影响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18):270.

[2]齐疏影,李红,李响, 等.血管内超声指导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分叉及开口病变的效果及预后[J].中国医药,2018,13(1):10-13.

[3]赵荣诚,徐泽升.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9,41(17):2602-2605.

[4]陈绍良,张俊杰,叶飞, 等.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发病机制及治疗技术的研究[Z].南京市第一医院.2018.

[5]高睿,于波.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0,28(5):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