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献中的龙门客家山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5
/ 3

学术文献中的龙门客家山歌

陈惠琴

广东省惠州市 龙门县龙江镇中心小学 广东 惠州 516830

摘要:客家山歌是南方山歌类的一种,源于古代中原,伴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徙落户广东,是中原文化与广东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 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 ,龙门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讲客家言的的地区,如龙江,永汉,平陵,南昆,麻榨等地区。唱山歌是客家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龙门客家山歌是龙门山歌(本地山歌、客家山歌、瑶族山歌)其中一支。这一支客家山歌又可细分为用当地客家话唱的客家山歌和兴梅地区流入的客家山歌。龙门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 ,充满生活气息,历史悠远,但是有关客家山歌的文字资料的叙述却是不多。因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目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关键词:来源 客家方言 龙门 客家山歌 传承与发展

大家都非常熟悉台湾的即兴歌王张帝吧,信口唱来就是一首全新的歌曲,给人耳目一新的听觉享受。在我的少年时期也曾有幸遇到过这样的一位即兴歌者,不过,他唱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惠州龙门的客家山歌。这是一个并不怎么流行的歌种,在青年一代中甚至可以说是鲜为人知。

客家山歌是南方山歌类的一种,源于古代中原,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的一朵奇葩,伴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徙落户广东,是中原文化与广东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它继承了《诗经》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的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部分,自成一系。

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而龙门客家山歌主要流行于讲客家言的的地区,如龙江,永汉,平陵,南昆,麻榨等地区。唱山歌是客家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龙门客家山歌是龙门山歌(本地山歌、客家山歌、瑶族山歌)其中一支。这一支客家山歌又可细分为用当地客家话唱的客家山歌和兴梅地区流入的客家山歌(包括五句版)两种。

龙门客家山歌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歌词同群众口头语言形成,音调和人们平时说话的语调相似,善歌者都可以顺口张来,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代替了语言的功能,人们不仅在节日里唱山歌,田里耕作,家中闲暇,随时随地,任何场景都能唱,歌唱劳动,歌唱爱情, 歌唱生活,甚至用于平常生活中的骂架。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因受当地俚语、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及环境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地方民俗和语言特色。一般乐句较为短小,句式多为七字四句,也有三字句开头的;对唱则有多种句式,善用比兴,韵脚齐整;歌中的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多是押平声韵,第三句末尾为别韵仄声。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如:《风吹荷叶》

风吹荷叶啵啵响,

等到风停又落霜。

咁久(注:那么长时间)都冇离过姐,

今年离姐又离娘。

客家山歌虽来自社会底层,歌词比较质朴, 但是呈现的内容却不缺乏波澜起伏的旋律,狂野豪放的唱词,也有矜持婚约的对白,亦不缺乏意境优美的想象和生动感人的真情,它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诗篇,也是客家人几百年来酸甜苦辣生的写照,有爱情歌、劳动歌、喇翻歌、春牛歌、仪式歌、情歌、劝郎歌、季节歌、故事歌、竹板调……等等。例如这首龙江地区的《心软反应强》:

黄豆浸水心就软,

阿哥恋妹心则欢。

黄豆心软做豆腐,

阿妹心软当妻使。

做豆腐首先要泡软黄豆,才能做好豆腐,后生仔娶妻当娶易心软的妹仔,才能家和万事兴,歌曲用自然活泼的语言借助生活环境中的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思想,旋律不是很吸引人,但其精彩之处胜在精辟且经典的歌词,充满生活哲理。又如平陵地区流传的劝郎歌:《阿哥恋妹心莫急》

河里撒网尽力丢,有鱼冇鱼慢慢收,阿哥恋妹心莫急,团圆日子自然有。

河水咁浑流得鲜,石头咁大烧得绵,恋妹好比藤缠树,总爱阿哥耐心缠。

石砌茶亭门向东,唔怕硕士唔怕风,只要阿哥耐心恋,寸铁凿得石山通。

石榴打花慢慢开,哥爱连妹慢慢来,石灰捞沙来铺路,行来行去会做堆。

有咁好来冇咁闲,有咁闲来就来恋。哥系真心来恋妹,米筛上夹就团圆。

食饭唔饱转碗添,恋妹唔到下次行,读书还有三次考,哪有一考就成名。

河里撒网打鱼,石头烧绵,劳动生活;河水浑变清,藤缠树,石榴开花,自然现象;哥恋妹,人文情理,社会现象。虽是以歌逗趣,却把天要下雨的自然规律与娘要嫁人的社会规律结合得或教化,或鼓励,或戏谑,回味无穷。

还有龙江流传的民谣《耕田佬,实在苦》:

耕田佬,实在苦,收系谷,食系薯;

成年累月耕田土,青黄不接野菜煮;

面朝黄土背朝天,衫裤烂来多补丁;

种田地主追交租,灶厨搭在猪栏边。

把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农民对生活的愁苦及无奈转化成具体事物描述,语言质朴,平仄押韵、对仗工整,朗朗上口,一个个饱受剥削的穷苦劳动人民艺术形象立体于民谣之中。这些山歌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动态,心理变化,情感活动,唱出了客家人千百年来经历的社会历程。

龙门的客家山歌隶属广府地区,山歌资源颇为丰富,通俗率真的语言以及类似对白的说唱,成为客家原生态山歌的鲜明特色。它在客家乡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客家人表达婚恋、情感、社交人情等方面,山歌是非常良好的沟通方式,在20世纪50年代特别流行,人们会常常自发组织演唱原生态的客家山歌的活动。

尽管龙门客家山歌历史悠远,但是有关客家山歌的文字资料的叙述却是不多。岁月的流失,时代的日益更新,再加上山歌本是属于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至今,民间自发的口耳相传是龙门山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传唱方式,到目前为止仍保留无乐器伴奏的清唱及无固定旋律的特点,根据方言习惯,按字问音的原生态状态演唱。

龙门人自古爱唱山歌,“文革”时期虽曾一度被禁唱,在电视和网络未全面普及前,唱山歌是件喜闻乐见的事情。为了乡土音乐文化、民间艺术不被淹没在滚滚潮流中,从1980年至今,每年的中秋节,龙门县文化馆在县城东较场组织“中秋山歌演唱会”活动,每年上台者有十几人,都是当地唱山歌的好手,有散唱、齐唱、对唱等多种形式,该活动已成为龙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特色节日活动,深受广大山歌爱好者喜爱。这样一种传统方式的客家山歌虽有固定的一批爱好客家山歌的老年人和一小部分中年人,却吸引不了当下能接受信息大量流通的年轻一代,他们认为这种地方性音乐文化好土,落后,不新颖,不潮流,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感;而老年人因年纪的关系,在传承上只会遵循古老的方式,有些甚至是大字不识一箩,更别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山歌进行加工、发展,心有余力不足。客家山歌无法与时俱进,优秀的歌者要么已经逝世,要么年事已高,会唱客家山歌的人越来越少。不知大家有没发现,普通话已经成为大家日常口头交流的语言的同时,客家方言也慢慢在小孩子的沟通中消失,甚至他们会跟你说,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令人啼笑皆非,更不用提客家山歌的传承了。

在现代多元音乐文化的冲激下,龙门客家山歌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与日俱增,客家山歌的传承难以打开局面,诸多因素,这种原生态山歌慢慢走在了边缘。

幸而,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客家山歌,是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县文化馆对山歌(龙门话山歌、客家话山歌、蓝田话山歌、路溪话山歌)进行了收集整理工作,据《龙门县志.文化》(1979-2000年)记载,在收集到的曲目中, 有11首入选《广州地区民歌一百四十首》,4首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广东卷》。1987年8月印编的《龙门县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集成》中收入民歌34首,童谣13首。2014年7月由龙门县委宣传部、县文联民起,县文化馆、县民协联合开展大规模收集整理工作,至2016年11月集结,共收录民间歌谣271首(篇)。在此,不能不提到一位令人尊敬的龙门山歌的守护者――原龙门县文化馆馆长、龙门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苏广林老师。这位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音乐系的老大学生,从1991年开始,历经27年,先后跑遍全县11个乡镇,收集了5000余首民间山歌,其中客家山歌就有2000多首。苏广林老师对龙门山歌有着一份深入骨髓的热爱。为了收集这些山歌,不让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音乐文化不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他常常利用工作之便,踏田野,走山村,进农家,四处寻访当地爱唱、善唱山歌的老歌手。苏广林老师把这些弥足珍贵的民间语言艺术如实完整也记录下来,编辑成册,出版了《广东省民间歌谣全书:龙门民间歌谣集》,并纳入“广东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丛书。这一歌谣集是龙门的客家山歌和其它山歌迄今为止最齐整最全面的的文献资料了。

不仅如此,龙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还投入资金6万元,在文化馆一楼设立了免费开放的故事会“山歌堂”,为广大爱唱山歌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龙门客家山歌总算有了个根据地。

2015年,龙门山歌成功申报为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为龙门客家山歌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基础。龙门的客家山歌必须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但由于龙门客家山歌留存下来的大部分只有歌词,在曲调旋律访查基本上都没有参考资料,致使呈现的山歌有词无曲,专业人才的欠缺又是一大难题,这一状况使龙门客家山歌的传承近乎停滞,实在令人堪忧。

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客家山歌在客家乡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经常会有自发的演唱原生态活动。惠州一些客家山歌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唱法,词曲都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流行元素,都获得专家和听众的好评,也涌现了黄红英、古东权等一批优秀的客家山歌歌手,龙门女孩李佳晋用客家山歌参加了2007年《非常6+1》惠州选秀,龙门永汉镇的李福新、李思霞夫妇甚至把客家山歌唱进了中央电视台。不仅如此,龙门的农民画的内容,也不少来自客家山歌,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龙门农民画协会的副会长王汉池获得的第十二屇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的广东《客家山歌》农民画组画。

到目前为止,龙门客家山歌在演唱的舞台上有了崭新面貌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在传媒力量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歌手喜欢上了客家话这淳朴的乡音,喜欢客家山歌婉转悠扬的音调,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了龙门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暂时虽无专门针对这一乡土音乐文化进行的比较系统、专业的相关叙述的文献,也缺乏对这一方面的挖掘与整理,但有苏广林老师和他的《龙门民间歌谣集》收录在案的2000余首客家山歌词在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基础,龙门越来越多在外读书的大学生把龙门山歌,龙门的客家山歌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进行了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龙门客家山歌文献不再是一片空白。

参考文献:

【1】苏文林.惠州风物撷胜.第四篇“风韵”2016.

【2】卢庆文. 论广州地区民歌音乐特色[J]. 广州音乐学院学报, 1983(02):83-90.

【3】张莲香. 对龙门民间艺术的思考[J]. 神州民俗, 2014(7):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