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4
/ 2

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仲智令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021

【摘要】目的:对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接收的胃肠息肉患者128例,我们使用抛硬币的方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64例,研究组使用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而参照组则是使用常规手术治疗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血量要明显少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则要明显低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来治疗胃肠息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低,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关键词:胃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胃肠息肉

胃肠息肉属于一类典型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胃肠黏膜的上皮隆起并且会向着胃肠腔内部突出。该疾病的病灶区域不定、大小不等,可单发或多发。之前,治疗胃肠息肉的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发现,使用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来治疗胃肠息肉,患者的创伤面积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出血量也比较少。对此,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接收的胃肠息肉患者128例,对其应用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回顾性结果展示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接收的胃肠息肉患者128例,我们使用抛硬币的方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64例。患者的入选标准为:具备手术/内镜治疗的基本指征;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患者未患有恶性肿瘤或者精神类异常。研究组64例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为(44.5±3.9)岁。参照组64例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为(44.3±3.6)岁。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一般信息的对比,各项数据的差异很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方式,具体操作为: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结合患者胃肠息肉所在区域在腹部合适的位置做切口,仔细观察患者胃肠息肉的情况。手术医师需要对胃肠息肉和周边组织进行有效的分离,而后,切除息肉。等到确定无残余息肉组织后,关闭腹腔[1]

研究组则是采取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予以治疗,具体操作方法是:选择一块比电极板稍微大的纱布垫,使用生理盐水将其浸湿,把浸湿后的纱布垫铺到电极板上,并进行有效的固定[2]。将电极板高频电源打开,结合患者胃肠息肉所处位置对电凝与电切操作的实际电流强度进行调节。基于胃肠镜的有效引导,把电圈套器推至胃肠息肉附近,运用圈套器将胃肠息肉根部距离黏膜4.0mm位置套住。然后,将圈套器收紧,勒紧息肉,但是不可用力过大。内镜医师需要先间歇性的踩踏电凝脚闸板几秒,而后持续性的踩踏电切脚闸板几秒。将息肉切断之后,迅速取出送检。选择凝固电极对电切区域开展电凝止血,确定无出血后退镜[3]

1.3 观察指标 治疗完毕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文章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χ²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

治疗之后,参照组64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13%;研究组64例患者中,显效38例,有效2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44%。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在手术过程中,参照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273.6±15.8)ml,而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85.4±12.3)ml。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参照组,数据差异甚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完毕后,参照组有1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3.44%;而研究组则有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13%。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明显低于参照组,数据差异亦是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肠息肉主要划分为炎性胃肠息肉、增生性胃肠息肉、错构瘤性胃肠息肉与腺瘤性胃肠息肉等[4]

。对于那些体积较大、外观粗糙,提示具有癌变可能的息肉,往往需要及时有效的切除,以保证患者生命健康。既往,手术治疗是胃肠息肉治疗的主要方式。近些年来,伴随着胃肠镜技术的逐步发展,衍生了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该技术一经出现,就被广泛的应用到胃肠息肉治疗过程中。将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应用到胃肠息肉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胃肠镜清楚了解到患者具体的病灶部位,能大大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度与高效性,可大大缓解对息肉周边组织所造成的损伤。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病灶部位开展电凝电切处理能够大大减少术中出血量,也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和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使用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来治疗胃肠息肉,其具有出血量少、创伤面积小、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等优势[5]。对此,我们可将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应用到胃肠息肉治疗过程中,观察与记录好临床治疗效果,与参照组的常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以凸显出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在治疗胃肠息肉方面的优势。

在本文中,选取我院128例胃肠息肉患者,对其实施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实施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44%)要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手术治疗的参照组(78.13%),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3.13%,参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3.44%,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表明,将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技术应用到胃肠息肉治疗过程中是正确之选,其所产生的临床治疗价值很高,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也低,安全而高效。

参考文献: [1]袁华,李建军,陈尚锋.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肠息肉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5):25-26.

[2]刘春锋,刘君.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8(09):52-53.

[3]徐威.经内镜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肠道小息肉的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8):49-51.

[4]李春娴,罗彩艳,王培玉.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3):37-38.

[5]黄宇珊.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425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07):897-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