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以跬步 以至千里—— 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分解训练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积以跬步 以至千里—— 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分解训练的探索

陈强

浙江省海盐县城西小学 314300

【内容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受《课标》、“教参”中阅读与习作目标表述脱节的误导,往往在阅读教学中没有体现习作训练,习作教学中没有利用阅读教学资源,使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互相脱节。然而,不管是从习作教学本身存在的“模糊”问题来看,还是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现行教材的编排特点来看,习作教学都迫切需要与阅读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为此,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分解训练,钻研文本的习作因素,分解单元习作内容,降低习作难度,在更大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渗透”,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习作教学; 阅读教学; 分解; 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分解训练,立足于阅读教学而着眼于习作训练,其实质是在更大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渗透”,利于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渗透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创造诸多的有利条件,有利于分散教学难点、减缓知识坡度、沟通知识间内在联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写作的方法、学习思维的方法,为篇章作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条件。

(一)阅读教学制定目标的有意体现

读和写是一对孪生兄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力地说明了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说,各年段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就是习作教学的侧重点,读和写的训练重点具有一致性。在分析教材的习作因素后,我们应该合理选取,使之在阅读教学中转化为习作实践。

如在笔者参加的多次县名师展示活动中,听了多节阅读课,他们的阅读教学目标无一不指向习作目标。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伟大的父爱。学会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体会父子的了不起,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将这些习作目标有机地、系统地贯穿于阅读教学之中,课复一课地坚持,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习作分解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1、异曲同工,多篇一点专项训练

根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分解作文要求,降低作文难度。“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课文中可以挖掘的习作点很多,但要善于取舍,多数情况下,我们是选取读写的某一侧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而这个“点”便是分解了的单元习作训练点。

如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要求“故事有趣、想象丰富、给人有益的启示”,它是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的。在第三单元4篇课文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巨人的花园》在学习课文,感受童话想象之奇特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扩写“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如学生扩写片断:“孩子们走进了巨人的花园。他们甩着巨人的头发荡秋千,爬进巨人的耳朵里走迷宫,在巨人的帽子里睡大觉,用巨人的鞋带跳大绳……”“孩子们和巨人一起做一块巨型巧克力。孩子们加配料,巨人来搅拌。做好之后,孩子们把巨人的手指甲洗得干干净净的,用它来切巧克力。他们在厨房里大吃一通,不时发出‘好吃、好吃’的声音……”《幸福是什么》不上阅读分析课,而是组织学生以“幸福泉”为主题讨论改编、合作表演课本剧。从商量改编到分配角色到进行排练再到班上表演,学生走一个完整的课本剧表演过程。这样,把习作训练的内容与要求分解到单元的课文中,课文学完了,习作训练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阅读与习作融为一体,水到自然渠成。

2、巧学课文,一篇多用重点训练

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领会一些表达方法,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这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一条途径。我们会发现有些课文同时具有多种写法,且都较为典型,简单处理了较为可惜。虽说我们不可能在一个课时里面面俱到,但倒可以分几个课时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体会、学习其写作方法。

如《颐和园》一文,主要是写颐和园的大和美,写长廊的长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写昆明湖的静采用动静结合,表现景物的特点采用主景与次景的互相衬托、烘云托月的手法。在结构上又运用了首尾呼应、按浏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的手法。根据单元习作训练“写导游词,介绍一处景点”的内容,我们可以分3课时“一篇多用”,有所侧重地学习其写作方法:第1课时:重点研读“长廊”和“昆明湖”段落,抓住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动静结合、烘云托月的手法,并运用此法描写校园一角的片段。第2课时:找出文中提示作者浏览顺序的语句,体会作用,初步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法,并引导借助这些语句介绍颐和园。第3课时:运用移步换景和首尾呼应的写法仿写游览过的一处景点。

3、瞻“前”顾“后”,习作目标有序延伸

“万事万物皆有序,习作教学岂能无序?”各年段的读写训练应有所侧重,形成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训练序列,自然形成阶梯式的阅读和习作训练的体系。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全局观,不能只思考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还要了解一个单元、整册教学的重点,了解年级目标和学段目标,在充分、深刻理解《课标》的基础上,对习作教学目标进行解构,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习作教学目标进行分解。

4、投“机”取“巧”,习作技能适时渗透

一些教师在谈及写作技法指导时往往摇头叹气,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单纯的写作技法不能带给学生丰富的语感和心灵的体验;二是原有的“条分缕析”的教学过于枯燥、抽象。其实,技法本身并没错,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用。我们要怀有一颗童心,了解童真童趣,用巧妙的方法将习作技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习作思维和习作方式。例如,“明贬实褒”这一写作技巧,若能使用在一篇文章中,往往能另辟蹊径,使之更加生动。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如将这一手法进行枯燥的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灵活运用就更难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选录了丰子恺先生的《白鹅》。老先生在此文就使用了这一方法,对喜欢的动物却采用“贬义”的词句加以描述。这样一来,写作技巧就更形象、更直接、更可感、更易记和更有启发性,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也更容易、更透彻、更深刻。四年级学生在情感表达上本不是什么高手,但是却是极好的学习者。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我们家的笨猫,为了逮一只老鼠,在洞口足足守了半天。”“妈妈是只‘铁公鸡’,一个硬币都恨不得掰成两半用。”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同时“教材是很重要的例子”。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分解训练与一般意义上的读写结合只在某些点上进行随机的写作训练不同,它是在整体统筹习作教学训练体系的基础上,将习作目标有意识地分解到阅读教学中去,是将学生习作意识、习作方法、习作能力等作为一个整体,在阅读教学中一以贯之,分层有序递进。且这种整体性的递进渗透,并非以习作训练目标取代阅读教学目标,而是在体现阅读教学基本取向的基础上,如穿花拂柳,似寻本溯源,既充分体现“语文意识”,又让学生“习得”习作方法,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有宽.读写结合法[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5-10.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98-11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