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3

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中的应用

周华英

百色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广西百色 533000

摘 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遥感技术作为高效的地理信息获取手段,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植被分类、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污染监测、海洋功能规划等各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基础工作中。文章通过总结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开展概况,结合广西与其他省份实际开展的情况,分析了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中应用的优势,提出可供参考的应用建议,以期为广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自然资源;遥感技术;统一确权登记

概况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是以资源公有、物权法定和统一确权登记为原则,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的工作。将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中归属、权责、保护、流转、监管等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为自然资源的综合保护、修复、治理提供依据。

广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广西区人民政府2019年12月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为广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并指明自治区、市、县级工作方向。广西将从2019年开始,按照示范点项目先行,自治区级项目带头,市县级项目参照自治区做法,分层次、分阶段开展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并建设统一的登记信息数据库。2023年以后,开展常态化工作,逐步实现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

1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要求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落脚点之一,根据广西实际情况与工作要求,广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要求主要是通过分析相关管理部门已有成果数据,分析行政区域内的海域、无居民海岛、自然保护地、水流、湿地、森林、草原、荒地、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的实际状况,按照自治区、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分级负责和属地相结合的方式,对广西行政区域范围内除国家直接开展确权登记外的自然保护地、水流、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展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划清“四条边界”,明确自然资源产权,为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支撑。[9-10]

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其外在需求在于,摸清自然资源家底、评估生态环境状况是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脱离牺牲生态环境换取快速增长,在保持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着重考虑国土空间综合规划发展、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负荷、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的更高要求;其内在要求在于,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底数不清,管理交叉导致的产权模糊、资源约束、规划打架、标准规范基础薄等核心问题,在基本完成机构改革的同时,促进管理内容的改革,建立起自然资源在调查评价、确权登记、空间规划、督查监管工作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形成应用快速通道。

2遥感技术应用优势

2.1遥感技术特点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边界、明确其空间信息。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手段多,获取信息量大等特点,遥感技术不仅可以为提供观测目标的多样信息,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信息的准确客观性,合理利用遥感技术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具有其独特优势。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多样信息。根据不同的遥感传感器或不同的搭载平台,利用遥感技术可获取观测目标的可见光波段数据,形成二维图像或三维模型形式的成果;还可以获取红外、紫外、微波波段的信息甚至多波段信息,形成更丰富的成果,实现观测目标的模拟化、数字化、信息化。不但能获取观测目标的二维平面信息,还能获取其信息等等。遥感技术的运用,可以从多层次、多方式获取自然资源信息,并实现其多侧面、全方位的展示,从而拓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各种遥感技术手段已经共同组建起一张自然资源立体观测网,能够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在统一确权登记中发挥“天眼”的作用,并为后续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综合利用与科学管理的发展开辟道路。

遥感技术能最大程度保证信息具有准确客观性。遥感信息是地物电磁波辐射特征的客观准确记录,是地表景观实况的真实反映。地物分布现状,地物间相互影响变化以及地物或现象间的相互关系情况都能通过遥感正射影像图真实形象地反映,因此在各项水、林、草、湿地等各项自然资源调查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遥感技术手段的引入,将为自然资源区域动态研究、综合分析以及提高自然资源状况信息获取效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基础支撑,形成快捷通道。

2.2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需求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主要对象按生态空间分布不同主要分为地上的水流、森林、草地,地面的山岭、荒地、滩涂、无居民海岛,以及地下的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具体信息具有数据海量、时空不定、隐蔽性强等特点,不同自然资源组成的生态空间形成尺度多样、结构复杂、关联错杂等特性。

[3-4]广西除草原分布较少外,其他各类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且各类自然资源的生态空间范围交叉重叠、空间尺度差异大,具有一定调查难度。

目前,以遥感技术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自然资源界址、范围以及相互关系勘测确定的重要技术支撑,大量自然资源成果数据模型由遥感技术作为本底形成。[5]应用遥感技术,以遥感成果数据建立空间基础作为组织和联系所有自然资源体的基本纽带,实现各类自然资源信息的合理分层分类与科学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支撑各项自然资源的产生、发育、演化和利用的全过程的自然资源立体时空模型,解决自然资源统一确权调查工作受时空影响的难题。

2.3遥感技术已应用于自然资源工作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要求明确各类自然资源的权属状况、空间范围、面积、质量、数量等信息,同时,要关联相应的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公共管制等内容,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息数据库。

随着各项工作对空间信息的依赖度提高,以遥感技术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各项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获取、现状分析、发展管理等工作提供重要保障。遥感技术在水文和水资源、林业、农业、矿业、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应用广泛。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基础资料中的全国国土调查,水、林、草、湿等自然资源专项调查及其年度变更成果数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岛保护规划,海岸线修测,生态保护红线等成果的形成都需要以遥感技术作为支撑。

运用遥感技术手段,可以满足及时乃至实时获取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信息方面的要求,适应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应用遥感技术,根据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目的任务,选择适宜的遥感信息,并与其它非遥感信息相互配合,衔接各项基础资料,构建稳定、协调的自然资源空间秩序,将能实现自然资源各项数据的快速访问进而完成调查确权登记工作。

3遥感技术应用建议

3.1应用于工作底图制作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操作指南(试行)》要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工作底图以不低于1:10000的最新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叠加全国国土调查成果、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成果、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成果、各省海域管辖界线、领海外部界限,以及公共管制和特殊保护等资料制作。正射影像图作为遥感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果之一,是各类登记单元工作底图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除了作为工作底图的要素,使用适宜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图,还能根据影像图反映的登记单元状况,对照底图中其他各类要素进行初步核查,减少基本错漏。

3.2应用于调查核实

利用各种航天航空遥感数据或扫描得到的影像数据为数据源生成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图,具有多时间分辨率、多光谱分辨率、多空间分辨率、多灰度分辨率等特征,在自然资源调查核查工作中,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图可以提供空间数据的浏览、定位、核查功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的初步调查核实工作。

除了传统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图,随着无人机和倾斜摄影技术的发展成熟,实景三维模型数据作为新型遥感成果也已经得到良好应用,使遥感技术的空间数据成果从二维平面升级为三维立体,实现现实世界的1:1数字还原,为各项自然资源信息提供更全面的数字空间挂接点。

利用航空器获取登记单元倾斜影像图或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与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生产实景三维模型数据,建设实景三维平台,实现基于实景三维模型的登记单元自然资源数据漫游、查询、分析等功能,使相关权利人在室内就能便捷直观地获知登记单元内各项自然资源的详尽信息,提高内业调查核实工作准确性,有效减轻外业工作压力。

3.3应用于成果展示

遥感技术新型成果实景三维模型数据符合人眼视觉的习惯,同时具有测绘级精度,可以实现实时量测,不仅能够直观表达空间对象的相互位置关系,还在平台上可以进行空间分析、统计、查询等操作,是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成果展示基础空间数据的首选。

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中以三维模型数据为基础,融合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关联信息等内容,形成三维自然资源信息查询展示平台,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形象化展示,更准确地描述处自然资源在地表覆盖层、管理层,甚至地下资源层分布情况。各方使用人员可以通过平台查看、分析关联的自然资源调查信息和档案资料,有助于统一制定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分类、标准,强化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形成产权明晰、界限分明和严谨有效的自然资源确权等级制度,促进资产管理和督查监管。

3.4应用于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

遥感技术作为空间信息获取现代化手段之一,不仅能迅速获得大量丰富的第一手地理信息,而且能提供大范围的科学、准确的分析成果,能为广西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到整体、从过程到模式的深入研究提供必要条件。

前文提及的遥感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遥感,在自然资源基本工作及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的应用已具有良好应用基础及明确的应用前景,而这仅是遥感技术的一个方面,利用不同遥感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前提,获取不同信息,从而为自然资源的常态化监测提供更多可能。

多遥感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现代化监管,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不仅能探测地表的性质,而且可以探测到目标物的一定深度;多谱段遥感可以利用多个不同的谱段同时对同一地区进行遥感,从而获得各谱段对应的各种信息,将不同谱段的遥感信息加以组合可以获取更多的地物信息,提高判识准确性。多遥感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构建起“天-空-地”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航天方面,利用卫星遥感等飞行平台,实现广域的定期影像覆盖和数据获取,支持周期性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航空摄影方面,利用飞机、浮空器等航空飞行平台,实现快捷机动的区域监测;实地调查方面,利用实地调查、样点监测、定点观测等监测模式,进行实地调查和现场监测。

4结束语

遥感技术的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发展日趋成熟,在自然资源各项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遥感技术,将为最终实现广西山水林田湖海湿地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我国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J].城市规划通讯,2019(15):5.

[2]桂德竹,张成成.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思考[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42(07):19-21.

[3]王丽欣,崔涛.自然资源统一登记中的测绘地理信息支撑作用[J].测绘工程,2017,26(8):68-76.

[4]孙靖.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探索——以北京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例[J].测绘通报,2019(4):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