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康胶囊对 PDVH 的疗效观察

/ 1

致康胶囊对 PDVH 的疗效观察

龚斌 王希铭 舒相汶通讯作者

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250000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糖尿病失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5倍[1]。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PDR的主要手术方式。但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次出血(postvitrectomy diabetic vitreous haemorrhage,PDVH),是常见手术并发症,往往需要进一步治疗或再次手术[2]。本研究PDVH的患者给予致康胶囊药物治疗疗效观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出血168例,其中男性86例(86眼),女性82例(82眼)。

1.2方法

将168例患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对照组82例。术后第一天发现玻璃体再出血,实验组给予致康胶囊口服(西安千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一次4粒,一日3次,1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其他活血药物治疗。

2结果

2.1疗效观察标准:①治愈:经散瞳眼底检查及眼部B超检查,玻璃体腔积血全部吸收,眼底完全看清,视力有提高。②有效:玻璃体腔积血部分吸收,眼底隐约可见,视力有提高。③无效:玻璃体腔积血未见吸收,视力不提高。

2.2结果

治疗组玻璃体腔积血部分吸收或完全吸收者为82例,有效率为95.3%,其中2例1月后玻璃体积血完全吸收,2例进行玻璃体腔灌洗。对照组玻璃体腔积血部分吸收或完全吸收者为68例,有效率为82.9%,10例1月后玻璃体积血完全吸收,4例进行了玻璃体腔灌洗。统计结果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 X2 检验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直线 4

组别 治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直线 5

治疗组 82 2 2 95.3%

对照组 68 10 4 82.9%

直线 6

所有患者服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讨论:

玻璃体出血是 PDR玻璃体切割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3%-40%[3]。术后早期玻璃体出血的原因为:周边玻璃体和视网膜表面残留的血块分散到玻璃体腔;视网膜血管医源性损伤;术中血管增殖膜剥除不彻底等[4,5]。治疗方法包括保守药物治疗,补充激光,玻璃体腔灌洗或再次玻璃体切割术[6]。保守治疗通常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本研究中,致康胶囊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出血方面,加快了出血的吸收和患者视力恢复的时间,缓解患者术后焦虑状态。

采用中药制剂的致康胶囊,由三七、白及、黄柏、大黄、白竭、海螵蛸等组成,具有散瘀止血,消肿镇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并有修复、抗感染的作用[7]。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出血的推广用药。

  1. Zheng Y, He M, Congdon N. The worldwide epidemic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dian J Ophthalmol. 2012;60(5):428–431

  2. Lei Shi and Yi-Fei Huang,Postvitrectomy diabetic vitreous hemorrhage in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J Res Med Sci. 2012 Sep; 17(9): 865–871.

  3. Mason JO, 3rd, Colagross CT, Vail R. Diabetic vitrectomy: Risks, prognosis, future trends. Curr Opin Ophthalmol. 2006;17:281–5

  4. Yang CM, Yeh PT, Yang CH. Intravitreal long-acting gas in the prevention of early postoperative vitreous hemorrhage in diabetic vitrectomy. Ophthalmology. 2007;114:710–5

  5. McLeod D. Entry site neovascularisation after diabetic vitrectomy. Br J Ophthalmol. 2000;84:810–1.

  6. 徐静娴,于佳明,张劲松,等.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 体切割术后视力不良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 志,2014,28(6):594-59

  7. 廖建中, 罗永湘.白岌胶载HMW- NCF促进伤口愈合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6,10(3):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