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调查及其人格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5
/ 2

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调查及其人格特征分析

申秀云

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 心理科 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目的:探讨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调查及其人格特征。方法:在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参考埃森克个性问卷(EPQ)和90项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0例惊恐障碍患者进行心理状态、人格特征分析,设为研究组。同期按年龄、性别等为配比标准,根据1:1比例进行配对,选取70例无明显身心疾患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相关评分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神经质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焦虑因子评分较高,属于本组患者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因子,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惊恐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存在明显精神神经质倾向,容易出现情绪剧烈波动表现。

【关键词】惊恐障碍;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惊恐障碍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不容易与其他疾病区分,难以早期识别,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并因接受各种不必要诊断而耗费心力,加重经济负担。因此,早期准确识别、诊断惊恐障碍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开展了本次分组对照试验,从心理健康状态、人格体征方面着手,分析惊恐障碍特点,为惊恐障碍诊疗工作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已经接受了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监督,以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纳入的70例惊恐障碍患者、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依次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1)纳入标准:①研究组患者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果给符合美国精神病IV诊断标准[1],可确诊为惊恐障碍;②对照组体检者无明显身心疾患;③两组受检者神志清醒,沟通功能正常,积极配合本次研究;④签订了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者;②妊娠期女性、吸食毒品者等特征人群;③文盲或因视听障碍等因素无法独立完成量表检测。

研究组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为16~71岁,平均年龄为(36.67±3.44)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为16~70岁,平均年龄为(36.87±3.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参数均保持了同质性(P>0.05),可作对比。

1.2研究方法

参考埃森克个性问卷(EPQ)[2]和90项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评价两组受检者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态。其中,EPQ问卷共88个问题,包括四个维度:精神质(潜在精神特质)、内外向(性格内外向)、神经质(情绪稳定性)、掩饰程度,是广范应用的人格测试方法;SCL-90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学等因子,而每个因子评分范围是0~5分,若在2分及以上则表示其存在该方面心理问题。根据研究组患者SCL-90量表检测结果,筛选出评分在2分及以上的因子,并与对照组相应因子评分进行对比。

1.3观察指标

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EPQ四个维度评分差异,并筛选出研究组中2分及以上因子,统计其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5f1be6e225ccf_html_b7df938a4e6ed1da.gif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c2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之间的人格特征差异

研究组患者的神经质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其他维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的EPQ评分比较(分,5f1be6e225ccf_html_b7df938a4e6ed1da.gif

组别n

精神质

内外向

神经质

掩饰

研究组70

5.47±0.21

11.14±1.18

15.77±1.21

10.98±1.22

对照组70

5.61±0.86

11.48±1.78

10.48±1.33

11.09±1.41

t

1.323

1.332

24.615

0.494

P

0.094

0.093

<0.001

0.311

2.2 两组受检者之间的心理健康状态差异

研究组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焦虑因子评分较高,属于本组患者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因子,其平均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受检者的相关因子SCL-90评分比较(分,5f1be6e225ccf_html_b7df938a4e6ed1da.gif

组别n

强迫

人际敏感

抑郁

恐怖

偏执

焦虑

研究组70

2.67±0.25

2.97±0.14

2.88±0.12

3.11±0.14

2.64±0.14

2.84±0.13

对照组70

1.14±0.08

1.36±0.22

1.41±0.17

1.33±0.15

1.25±0.19

1.42±0.25

t

48.768

51.656

59.105

72.582

49.276

42.163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1. 讨论

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复发的惊恐障碍病例数量已经超过了癫痫、脑卒中,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4]。但因惊恐障碍临床症状与心律不齐、心肌梗死等疾病症状表现相似,且发作频繁,难以诊断,而患者不但要度日如年般度过漫长的恐惧状态,即使走出家门也是一场严酷考验,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同时,本病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就诊时需要做大量不必要检查,在获得正确诊断前,不但要长期忍耐身心痛苦,影响本身与家人生活,且花费昂贵,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实质上,早期识别惊恐障碍,经恰当治疗后,70~90%患者可控制惊恐发作,因而相关学科医学工作者积极探索惊恐障碍的实用诊断方法[5]。笔者经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神经质维度评分以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焦虑因子评分均较高,可见患者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神经质倾向,且有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焦虑表现,可通过这一点辅助诊断惊恐障碍,帮助患者早日摆脱基本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彭丹涛, 朱瑞, 许贤豪.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5神经认知障碍诊断标准(草案)[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1, 030(001):7-12.

[2] 江伟. 基于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飞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以中飞院120名学生为例[J]. 山西青年, 2018, 000(013):P.58-58.

[3] 王姿欢, 叶研, 沈壮,等. 女性医护人员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8, 036(010):745-748.

[4] 邹志礼, 邱剑, 黄雨兰,等.安全感对生活事件与惊恐障碍疾病严重程度的中介作用[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8, 027(001):67-71.

[5] 李惠, 庞娇艳, 胡强,等. 惊恐障碍患者述情障碍与内感知的关系[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9, 28(7):63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