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在急诊心脏骤停行心脏复苏患者中的价值和护理措施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5
/ 2

针对性护理在急诊心脏骤停行心脏复苏患者中的价值和护理措施观察

骆素琴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目的:探究在完成心肺复苏后,配合针对性护理应用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究对患者康复造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数据库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池,在其中调取时段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确认该时段内收入的134例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6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生活质量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抢救均成功,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率,而实验组患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而实验组患者更优,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完成患者的心肺复苏后,应用针对性护理对患者进行配合,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可推广性。

关键词:心脏内科急诊心脏骤停;针对性护理;临床治疗

心肺复苏是现代临床诊疗中十分重要的急诊手段,这也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式,对于现在各种危重病患者的生命健康抢救来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但值得注意的是,心肺复苏的总有效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对患者进行细致有效的配合,才能保证患者心肺复苏的质量[2]。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理念的逐渐发展,现代护理人员认为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当摒弃传统的护理方案,将急诊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肺复苏的配合中,这样能够使心肺复苏的质量得到改善[3-4]。本次实验收入134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进行现代化急诊心脏骤停护理操作时,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对患者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以下实验过程和结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数据库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池,在其中调取时段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确认该时段内收入的134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67。实验组中患者年龄信息区间值为49-80(62.4±3.8)岁,所有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为(男:女=34:33)。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信息区间值为50-82(63.1±4.1)岁,所有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为(男:女=37:30)。 将患者资料录入Excel表格后进行资料分析,我院统计学人员分析患者资料,确认患者资料可比其良好后录入研究(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接受抢救时,均应选择常规急诊介入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开展治疗活动时进行常规护理配合,其中包括常规针对性护理以及急诊介入术后干预护理。

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急诊护理,具体方式如下。

在完成脑部复苏后,需要密切监护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命体征,可采用湿毛巾在患者的颈部、额头以及面部进行湿敷需要维持患者病房,温度在18~20摄氏度尽可能加强患者的脑部代谢率,保证患者的在灌注状况,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神经损伤。

在完成患者的心肺复苏后,应当立即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测,主要观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多项生命体征,为患者建立持续性的心电图监护,将30分钟作为时间节点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观察期间密切监护患者是否存在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当立即与医务人员联系,并做好患者的抢救准备。

在完成患者的肺部复苏后,应当采用吸氧治疗,这样能够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处于稳定状态,而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气道通路建立后,在对患者进行气道护理时,护理人员应当严格做好患者的气管插管护理,并且做好各项无菌操作,并且在完成插管后,为了避免气道插管出现移动可以采用胶带对其进行固定。而患者如果在护理期间接受低压气囊护理,应当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把握放气频次,避免患者在插管过程中出现误吸咽喉部位分泌物或为内容物反流的情况。而在对患者进行吸痰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预先三分钟左右的纯氧吸入保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再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时,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面色是否存在发干现象,如果存在应当及时进行处理。

1.3 评价标准

在本次实验完成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并发症发生状况记录,同时采用CCQQ生活质量评估,问卷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应项目的生活质量越优。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实验数据录入Excel表格进行数据记录,采用公式以及函数进行统计分析,并选择SPSS21.00 for windows开展资料统计,统计学分析数据T值应用于计量数据检验,卡方值应用于检验实验中计数数据,对数据结果与P值进行对比,P<0.05则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

两组患者抢救均成功,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中并发症发生率为5.97%,其数据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6.87%,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并发症发生状况对比

组别

胸部不适

抽搐

反应迟钝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n=67)

6

5

7

18(26.87%)

实验组(n=67)

2

1

1

4(5.97%)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而实验组患者更优,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组别

医疗情况

生活能力

病情

体力

对照组(n=67)

3.25±0.98

11.52±1.24

17.59±1.31

5.85±1.14

实验组(n=67)

6.52±1.21

15.61±1.85

12.14±2.31

8.41±1.25

3讨论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5],在患者心肺复苏完成后,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护,有助于降低缺血缺氧对患者机体功能造成的损伤,这也是现代临床研究的关键方向[6]

而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复苏状况,对患者进行护理配合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最大化的改善,尽可能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在完成复苏后的生理功能和肺部功能都能够恢复至正常状态。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心肺复苏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各项护理操作温柔且舒适,使患者在接受心肺复苏后能够获得足够的护理支持,而最为重要的是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因素进行干预,这样获得的护理效果最优,并且能够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8]

综上所述,在完成患者的心肺复苏后,应用针对性护理对患者进行配合,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白艳梅.心肺复苏针对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08):225-227+231.

[2]李毅萍.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5):2454-2455.

[3]纪珊珊,王其丽.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7):141-142.

[4]王丹,张小鹏.针对性护理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脏复苏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名医,2018(12):171.

[5]张晓霞,牛素贤,李兴兰.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脏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5):2857-2858.

[6]张利萍.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0):2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