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学切口 建构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4
/ 2

找准教学切口 建构高效课堂

陈素芬

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心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23

摘要:建构高效的语文课堂,切口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教学切口,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细读教材、立足文本,找准教学切口。可由课题切入,单刀直入地剖析内容;可从中心句切入,层层深入地品味语言;可找关键词切入,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还可于矛盾处切入,引导学生与文本深沉对话,建构高效课堂。

关键词:切口;课题;中心句;关键词;矛盾处;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但是,当前个别教师在解读文本上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有的重形式而轻文本,有的重文本而满堂灌,还有的课堂蜻蜓点水,远离文本,天马行空。因此,教者应该深入地解读教材,找准教学切口,建构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课题切入,俯览通篇

课题是文本之眼,往往蕴涵深意,或点明主旨,或概括内容,或呈现人物,或引起联想,激发阅读的欲望,有的是兼而有之。东汉哲学家桓谭提出:“举网以纲,千目皆张。”这句话告诉我们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若能从课题切入——单刀直入地剖析内容,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出示圆明园废墟图片,配以深沉的背景音乐,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给出的疑问是:“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谁毁了圆明园?怎么毁的?”一连串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从文中寻找答案。学生找出了答案,很快就理清了文章层次,明白第二至四段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第五段写圆明园遭毁灭的过程。再利用图片了解昔日的辉煌,为“毁灭”部分的教学进行铺垫和渲染,最后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后教师及时小结,引导:圆明园被毁灭了,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带着你的感情再读课文。这时,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再读课文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此一来,学生透过“课题”不仅较快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中心,而且还体味到了自主探究的学习乐趣,课堂灵动而高效。

二、从中心句切入,层层递进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引领之语,结穴之语,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在文中往往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统摄全文,并对中心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在教学中,可以中心句为突破口切入,层层递进。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开篇我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接着探究的问题就冒出来了,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请找出相关的语段读一读,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深入细读。原来说它美是因为春天小溪淙淙,夏天树木葱葱茏茏,野花盛开,秋天落叶飞舞,冬天雪花飞舞。再通过四人小组交流汇报,理解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有木耳、山葡萄和人参等名贵药材,紫貂、黑熊等珍稀动物,所以称为巨大的宝库。最后进一步启迪,作者怎么写出小兴安岭的美呢?你能把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找中心句切入的教学方式遵循了对文章的把握从整体感知到局部赏析的规律,也有利于学生整体阅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轻松自由地穿行于长文之中,长文短教,事半功倍!长期这样扎扎实实、层层深入地训练,学生就会懂得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阅读类似的文章。

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文中“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这一中心句堪称文本的精华所在,解读文本时,抓住这一句设计“具体体现之处-多形式读-仿造句式写-拓展升华”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在读、写、思、议中明白因为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所以伯牙认为子期死,再无知音。子期死,伯牙毁琴绝弦的痛真切可触!他以此谢知音的行为令人感伤,令人钦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中,收获了生命的感悟,明白了知音难觅!所以找中心句为突破口切入,不失为一种新颖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亦如此,教材中,有很多表达作者思想的重要句子,善于发现这些句子,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更有声色。如《搭石》----“搭石,构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地震中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等等。在教学中,从中心句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重点,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层层深入地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低耗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抓关键词切入,体会要旨

关键词是文章的灵魂所在,特别富有艺术表现力,是一篇文章中的牛鼻子,抓住关键词,就是牵住了牛鼻子,抓住了文章的主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重点品味,重锤敲打,让学生“随词潜入文”,即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第二段时,我这样切入:“秋天还有其它颜色哦,作者用哪一个词告诉我们秋天颜色非常多,非常美?”当学生找出“五彩缤纷”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和五彩缤纷意思差不多的词语,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等词语,而用五彩缤纷?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运用图片理解 “彩”字,运用汉字学理解“缤纷”,风吹而飘动,具有动态美。接着让学生找出秋天色彩动态美的句子划波浪线,“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银杏叶子扇动、枫叶飘动的美,明白了作者采用了比喻的写法写出了秋天的动态美。进一步找出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秋天的“五彩缤纷”的动态美?引出下文的“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然后结合图片进行句式的层次仿写,写出秋天的“五彩缤纷”。1.秋天的雨把______给了______,______ 像______。2.秋天的雨把_____给了______, ______ 像______,___啊___啊,_______________。最后,多形式朗读第二段,熟读成诵。整堂课抓住“五彩缤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文本内涵的解读水到渠成。学生得到切切实实的语言训练,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言语能力的提升。正如南帆先生所言:“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我们应该抓住关键词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价值。

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在引导学生揭示课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紧接着抓住文中关键词引导学生赏“美”惜“失”,探究原因,领会环保的重要。首先出示自学提示:小村庄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的,你从哪些词感受到?引领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不断地发现美: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澈见底的小河……读着“郁郁葱葱”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在交流中,学生思想的枝叶四处生长。教师话语一转:可是这么美的村庄却被洪水卷走了!读读课文二三段,圈出关键词,说说小村庄被洪水冲走的原因。当学生找出“谁”、“拎”这些词之后,引入小练笔:张家想盖房,李家想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在研读中学生感受到人们随意砍伐,破坏环境,就是小村庄消失的真正原因啊!没有无休止的追问,没有繁琐的分析,抓住关键词,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动笔圈划的思考中,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中,明白了道理,也获得了一定的阅读技能。“词简意深”,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如此的语文教学怎能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呢?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认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教师要善于发现体现文章中心、人格中心,作者独特感受的关键词语,从小处着手,解剖文本,提高学生理解字词能力,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和理解文本的主旨,从而快速地达到优质的课堂效果。

四、于矛盾处切入,领悟情感

我们常常会发现,文本的矛盾冲突处,历来都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倘若关注文本,在矛盾处细读,在矛盾处生疑,在矛盾处下足功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学有所得,就可以事半功倍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例如,《慈母情深》一课中,母亲明明把一元五角给了我,我可以如愿以偿买书了,按理我应该高兴才对,但是此刻我没有丝毫的高兴,只有眼泪擦洗过的四个字“鼻子一酸”。本该高兴,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抹眼泪,这就是矛盾之处,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接着,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挖掘文本,让学生反复体会“震耳欲聋”的场景,目睹一幅幅极具震撼力的画面:粗糙的脸,弯曲的背,布满血丝、疲惫的眼……在多元体验中,矛盾之处迎刃而解,慈母情深的意蕴水到渠成!教师激情引导:我鼻子一酸,攥着这充满血汗的钱,攥着这毫不犹豫塞到手心的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对母亲说……说什么呢?拿起笔,写你的决心,你的悔恨,你的心疼,你的幸福等等。就这样,听说读写落到实处,学生的情感也瓜熟蒂落!

阅读教学中,矛盾无处不在,伟大领袖毛泽东指出:“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找到文本语言的矛盾处切入,引导学生进行细细地品读,往往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此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和品味,语文教学怎能不高效?

总之,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浅,见识的高低,都尽显在切口的选择之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个奇妙的切口,让课堂因此而高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2】刘仁增.《我的语用教学观》.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3】《语文教学通讯》.《体会美丽 抓住美丽 》. 山西省教育厅. 2012年1月

【4】王崧舟.《王崧舟讲语文》. 语文出版社.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