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临床作用评价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临床作用评价分析

熊慧

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云南 迪庆 674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期间开展中药内服治疗的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103例)及对照组(103例),两组患者内服的中药处方均予以常规中药调剂,研究组患者联合开展中药处方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中药处方合理性、中药治疗安全性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中药治疗期间药源性过敏反应、毒副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频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药调剂中开展处方分析,能够有效提升中药处方的合理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中药调剂;处方分析;合理性;不良事件

中药治疗在临床诊疗中应用广泛,医疗机构每年开具的中药处方数量也极为可观,常见中药类型有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药颗粒等[1],中药治疗属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主要内容,在临床治疗的应用中与现代西药有较大差异,对医师专业素养的依赖性较高[2],为提升中药治疗质量,中药房须开展中药调剂工作,既往中药调剂工作的内容为中药材调配,协调中药材药效等[3]。我院近年来重视中药调剂工作中的处方分析,即开展中医医师开具的中药处方合理性的分析,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期间开展中药内服治疗的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103例)及对照组(103例),男109例,女97例,平均年龄(54.28±2.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内服的中药处方均予以常规中药调剂,完善处方中配伍禁忌、违反用药原则等的审核,发现异常及时与中医师及时沟通,在此基础上开展中药处方调配。研究组患者联合开展中药处方分析,①为中医师提供相应科室常见疾病中药用药频次、辩证用药情况统计分析,同时提供核心中药的配伍与剂量选择,供中医师参考借鉴;②结合现有中药材炮制方式进行不断优化,从而提升中药炮制的质量,提高中药材的功效;③对中医师开具的中药处方进行研究,参照病患辩证类型,就辩证相符性、配伍合理性、用药剂量频率合理性等进行审核,同时依据现代药理学,明确中药处方对机体代谢及肾脏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尤其要重视老年患者、代谢紊乱患者的中药处方审核,提升用药的安全性[4]

1.3、观察指标

1.3.1、中药处方合理性评估:对两组患者的中药处方中常见不合理情况进行统计,主要包括重复用药、配比或配伍不当、剂量错误、诊断与方剂不符等。

1.3.2、中药治疗安全性评定:对两组患者中药治疗期间药源性过敏反应、毒副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不同时间段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中药处方合理性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为1.94%,对照组为14.56%,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中药处方合理性比较(例 %)

组别

重复用药

配比或配伍不当

剂量错误

诊断与方剂不符

总发生率

研究组/103

1(0.97)

0(0.00)

1(0.97)

0(0.00)

2(1.94)

对照组/103

5(4.85)

3(2.91)

5(4.85)

2(1.94)

15(14.56)

c2

7.936

P

<0.05

2.2、两组患者中药治疗安全性比较:研究组患者中药治疗期间药源性过敏反应、毒副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频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药治疗安全性比较(次 `x±s)

组别

过敏反应

毒副反应

研究组/103

2.17±0.53

1.09±0.23

对照组/103

5.73±1.39

2.84±0.96

t

3.174

2.517

P

<0.05

<0.05

3 讨论

中药调剂是中药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主要结合中医师开具的处方进行中药调配,涉及中药材知识、中药炮制及调剂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近年来伴随中药疗法的推广、中药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医疗机构内出现中药用药不合理情况较为常见[5],常见有配伍不当、用药超标、毒性药材使用不当等情况,这会在很大程度影响中药用药的效果与安全性,故而确保中药处方的安全合理性逐渐成为中药房质量控制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中药处方分析也属于中药调剂中的内容,通过对中医师开具的中药处方进行审核,明确中药处方中不合理的情况,及时与中医师沟通进行中药处方的调整,从而提升中药处方的安全性与合理性,降低不良事件的风险。与此同时,中药调剂师可就既往各科室常见中药处方类型,就常见中药方剂的配伍、用药剂量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明确,为中医师提供部分参考。有研究[6]就中药调剂中开展处方分析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处方分析后,用药安全性显著提升,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中药治疗的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中药处方分析的研究组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为1.9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中药治疗期间药源性过敏反应、毒副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频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处方分析应用于中药调剂中有助于提升中药处方的合理性,提高中药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应用价值突出。

参考文献

[1]方鉴.深化中药处方分析与丰富药学服务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19,12(9):92-93.

[2]王保华.探讨影响中药调剂质量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J].北方药学,2019,16(5):190-191.

[3]贾黎华,朱延涛.医院门诊中药处方点评现状分析与管理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0):46-48.

[4]陈秀平.我院2618张中药处方的调查与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6):802-805.

[5]蒙小博.中药调剂质量监管对中药处方合理性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7): 3167-3168.

[6]尹大军.中药调剂中处方分析的价值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