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董照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邢台市第一医院)  血液内科 河北邢台 05400 1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研究;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各39例的研究组和参考组,分别给与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治疗三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早期分子学反应(EMR)BCR-ABLIS小于等于10%,以及分析学反应MR4.5 BCR-ABLIS小于等于0.0032%的患者比率分别为94.9%和53.8%,均显著有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参考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且均在耐受范围,符合用药安全性要求。结论: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过程中,尼洛替尼的实际治疗效果,明显更优于伊马替尼,且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尼洛替尼;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引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在成年人群体中有较高发病率的白血病类型,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有严重威胁。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不仅使得CML的治疗率得到了有效提升,而且预后状况也有了显著改善[1]。当前,国内治疗CML的一线药物伊马替尼,就是一种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对80%左右的患者产生较好的效果[2];尼洛替尼作为一种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疗效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本院进行了此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研究;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各39例的研究组和参考组,两组患者的男女比分别为21:18和23:16。研究组的年龄在21岁到76岁之间,平均为(47.9±5.3)岁,病程在2个月到7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3.2±0.8)月;参考组组的年龄在21岁到78岁之间,平均为(48.5±5.7)岁,病程在3个月到7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3.6±1.0)月。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疾病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首先接受接受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对相关指标保持密切关注,每2-4周接受上述项目的复查;如果治疗期间有肝损伤、Q-T时间延长等异常表现,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展开会诊,必要的时候试试相应的调整。

研究组患者,接受尼洛替尼治疗,口服用药治疗,每天服用两次,每次用药量在300-400mg之间,饭后两小时用药。

参考组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口服用药治疗,每天服用两次,每次用药量在150-200mg之间,用餐时同步用药。

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不用其他CML治疗药物。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三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三个月后,对患者实施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并计算获得BCR-ABLIS(以QT-PCR法检测和计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标准[3]:早期分子学反应(EMR)为:BCR-ABLIS小于等于10%;分析学反应MR4.5为:BCR-ABLIS小于等于0.0032%。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对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展开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运用t检验,计数数据运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从下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早期分子学反应(EMR)BCR-ABLIS小于等于10%,以及分析学反应MR4.5 BCR-ABLIS小于等于0.0032%的患者比率分别为94.9%和53.8%,均显著有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参考组患者,P<0.05。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n

EMR有效

MR4.5有效

研究组

39

37(94.9)

21(53.8)

参考组

39

27(69.2)

8(20.5)

P

<0.05

<0.05

2.2 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血液学不良反应基本以1-2级为主,在无需特别干预的情况下,1周内基本都完全恢复;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比率基本相当;其余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状况,肝功能损伤,给与保肝治疗后随机好转;皮疹症状基本自行好转;消化道症状、肌肉或关节水肿,均没有针对性治疗,用药1个月后开始出现,然后逐渐自行消退,消失;参考组的水肿症状略高于研究组,但并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组患者的水肿均在耐受范围。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组别

n

3-4级血液不良反应

消化道症状

皮疹

肝功能损害

水肿

肌肉或关节痛

研究组

39

4

2

4

6

4

8

参考组

39

3

4

8

5

10

1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的数据表明,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早期分子学反应(EMR)BCR-ABLIS小于等于10%,以及分析学反应MR4.5 BCR-ABLIS小于等于0.0032%的患者比率分别为94.9%和53.8%,均显著有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参考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且均在耐受范围,符合用药安全性要求。综上所述,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过程中,尼洛替尼的实际治疗效果,明显更优于伊马替尼,且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磊,杨会志,王兴兵,刘欣,朱薇波.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临床疗效比较[J].安徽医学,2018,39(08):944-947.

[2]胡敏,袁凯锋,李晓明,陈燕,马涛,邢宏运.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06):511-513.

[3]陈锋文,何宏梅.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