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肺心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影响疗效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心理护理对肺心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影响疗效评价

裴珺瑛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 上海市 200333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肺心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影响疗效。方法本研究涉及对象为肺心病患者72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6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护理满意度,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的HAMA评分与HAMD评分更优,与参照组比较呈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更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结论心理护理应用于肺心病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肺心病;心理护理;抑郁;焦虑;

前言

肺心病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因肺动脉血管、肺组织、胸廓慢性病变引发肺组织功能与结构异常,进而引发疾病,以老年吸烟者为高发人群,发病率较高,且研究指出,我国肺心病患者数量逐渐升高[1]。肺心病根治存在一定难度,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在患病后,患者伴随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者出现抗拒治疗心理,影响疾病的治疗,应当实施科学护理干预。本文将以72例患者为对象,探究心理护理对肺心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影响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涉及对象为肺心病患者72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6例。参照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8例与18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年龄为(57.64±4.61)岁。研究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9例与17例;年龄为47-75岁,平均年龄为(57.89±4.76)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P>0.05。

1.2 方法

1.2.1参照组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行常规体检、口头健康教育、观察体征变化等常规护理。

1.2.2研究组

给予研究组心理护理:

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取得合作与信任,并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讲述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了解疾病有关知识,包括治疗、护理、预后等,走出疾病认知误区,取得最大程度的配合与信任。使用症状自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结合调查结果对患者进行护理,及时疏导结果中所反映的心理问题,辅助家属发泄负性情绪,缓解精神压力,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平衡。指导患者正确处理与对待各种问题,以便减轻负性情绪。当患者发泄情绪时,护理人员需给予尊重与理解,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使患者的认知需求得以满足,缓解恐惧、焦虑,提升做出决定与自我控制能力。健康知识教育包括:结合患者的疾病特点,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对患者的疑问及时回答,必要时可通过示教讲解,从而纠正错误认知。制作疾病知识手册向患者发放,详细描述疾病治疗知识、护理与注意事项光盘等,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讲述疾病有关知识,并巩固学习,提升知识认知水平,缓解负性情绪。组织患者开展交流会,由经验丰富护理人员主持,分享日常生活中的治疗经验和护理经验,给予彼此鼓励与支持,使其正视现实,积极面对。

1.3 观察指标

使用HAMA量表与HAMD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进行评估;随后没使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基础技能、服务态度等,结果包含三个等级,分别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采用SPSS20.0软件开展数据分析,其中心理状态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表示),护理满意度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n/%表示),若差异呈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比较

如表1所示,研究组护理后的HAMA评分与HAMD评分更优,与参照组比较呈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1心理状态比较X±S

组别

n

HAMA评分

HAMD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36

12.84±2.23

5.65±1.34

12.54±3.89

5.34±1.52

参照组

36

12.78±2.19

8.29±1.45

12.63±3.75

8.28±1.38

T值

/

0.3986

5.8957

0.7585

5.8896

P值

/

0.8957

0.0000

0.4895

0.0000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如表2所示,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更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n%)

组别

n

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参照组

36

16

14

6

30(83.33%)

研究组

36

20

15

1

35(97.22%)

X2

/

/

/

/

3.9560

P值

/

/

/

/

0.0470

3 讨论

肺心病为我国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研究指出,肺心病的10年内死亡率约为50%以上,其有效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肺心病多由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引发,需长期应用药物治疗,患者生理与心理均受到严重影响,部分患者由于长期的治疗极易产生抗拒心理,治疗依从性差,伴随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这种心理对治疗是不利的[2]。心理护理是一种全面性、规范性与科学性的护理方案,结合患者一般情况、身体状况、疾病特点,实施心理护理,目的在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指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治疗,改善预后。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其人际关系更加敏感,心理更加脆弱,需加强心理护理。本次研究中,对36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情况等,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并积极给予疏导,从而缓解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治疗[3]。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护理后的HAMA评分与HAMD评分更优,与参照组比较呈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更高,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应用于肺心病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金冬梅.心理护理对肺心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影响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2):143-144.

  2. 陶丽.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老年肺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饮食保健,2017,4(4):221-222.

  3. 麻瑞瑞.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5):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