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浅谈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曹红蕾

江苏盛泽医院 江苏省 苏州市 215228

【摘要】 目的 提高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成功率,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延长动态静脉内瘘使用寿命,是保证血液透析患者充分透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穿刺法

救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手段是血液透析,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见的血管通路,也就是说动静脉内瘘是患者的“生命线”,使血液透析是否充分的前提条件,动静脉内瘘穿刺的一次成功,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是保证充分透析并完成治疗计划,使之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增强护患关系。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透析频率为每周3次的10例,每周2次的20例,从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共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690例,其中6-8周以上动静脉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4-6周不成熟动静脉内瘘150例,其中穿刺失败25例,一次穿刺成功125例

  1. 血液透析操作前准备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自行回家,由于部分患者缺乏医学知识,不能积极进行治疗,所以与患者建立平等、信任和友好的护患关系,是保证内瘘长期使用的关键,如果不配合,过分挑剔,都是会影响内瘘的穿刺

  1. 评估患者内瘘功能,用听诊器听内瘘杂音或触摸内瘘口,瘘口上方5CM处是否有 震颤,观察动静脉血管的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及感染

  2. 戴清洁手套,将内瘘排气充满盐水并放妥,选择合适的静脉,距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3次,直径大于5CM,,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内瘘针,穿刺的斜面向上与皮肤呈20-30度进针

  1. 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

对于不同患者不同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各有不同

  1. 对于初次使用动静脉内瘘,一般要求在术后6-8周使用,使用过早可导致血管纤维化,使官腔狭窄,缩短使用寿命,而新形成的内瘘血管壁较薄,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可两人配合进行,一人穿刺,一人抽吸回血

  2. 对于有动静脉瘤或假性动脉瘤而无其他血管通路的患者,可直接对动脉瘤进行穿刺,进针角度为15-30度,为防止动静脉破裂,必须时应重建内瘘

  3. 对于皮下脂肪厚,肥胖患者,从血管正面以30-40度左右直接穿刺

  4. 对于血管粗而浅的消瘦患者,由于患者皮下脂肪少,血管易滑动,可用左手拉紧皮肤,固定血管,针头以30度进针,从血管上面刺入皮肤,再刺入血管

  5. 对于水肿患者,可用手压迫局部暴露血管,若血管扩张不好,可用止血带夹紧肢体近心端,待血管充盈后再穿刺,若静脉端穿刺有困难或穿刺失败,可临时使用对侧肢体血管或下肢血管

4、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注意事项

(1)合理选择穿刺点,进针方向、角度、穿刺针固定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针型,针的粗细、长短、掌握进针深度、针尖的位置,不宜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出血及皮下血肿

(2)动脉穿刺后血流量不足,大多是穿刺血管疼痛刺激血管痉挛的影响,在确定穿刺针在血管内情况下,不必立即调节穿刺针位置,避免反复刺激血管,血流量可随疼痛逐渐缓解而改善

(3)透析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严格限制穿刺肢体活动,发现针体移位或者血肿、渗血应及时处理

(4)透析结束后应做好宣教,因为治疗中使用抗凝药物,穿刺点在去除压迫后会又有出血或皮下血肿的可能性,如果患者动脉穿刺部位肿胀疼痛,说明虽然皮下表面没有出血但皮下血管针孔处还在漏血,应立即用3个手指并拢在穿刺处沿血管走向并排加压止血,适当抬高患肢,按压直至不出血为止,对于当天穿刺后形成的皮下血肿,禁止热敷,24小时后可用50%硫酸镁或者薄土豆片湿敷

(5)透析结束后应做好穿刺点的止血,动脉穿刺点用弹性绷带固定30分钟(有些长期透析患者适当延长,不超过1个小时)对穿刺点的压迫力度应当适度,以既达到止血的目的,又无穿刺肢体指端缺血症状为佳,在压迫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指端有无青紫、体温低等缺氧症状,患者有无主诉被压迫的肢体指端或指尖麻木疼痛,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5、总结

良好的操作环境,合适的穿刺场地和光线是护理操作成功的必要条件,操作时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当穿刺失败时,应向患者表示歉意,并找出失败的原因,调整好心态,重新穿刺,同时要善于总结每次穿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之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病人的内瘘情况心中知晓,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减轻患者的痛苦。

【1】王质刚,血液净化中心[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64

【2】瞿丽,实用血液净化及护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9

【3】沈霞,杨梭伟,血液净化中心护士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05

【4】张敬丽,护士进修杂志,2000.6

【5】刘扶友.季龙振.现代透析疗法[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