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3
/ 2

基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

崔传武

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管理处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摘要:文物与博物馆学属于冷门专业,近年来,报考这一专业的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究其原因,是由于未来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学生未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此外,各个高校的综合实力与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使得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各不相同。本文针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内容及方式进行论述,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系统分析解读。

关键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从专业上划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属于历史学范畴,之所以将文物放在首位,是因为文物学的重要价值在近几年得到凸显。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侧重点各有不同。

一、人才培养的定位角度分析

(一)专业侧重点

对于国内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来说,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侧重点主要着眼于专业布局与学科角度,定位初衷主要是培养学科专业型人才。而文化艺术类或者人文社科院校则注重区域行业发展角度。由于生源渠道来源不同,各地方高等院校在设置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出发点旨在培养出更多的适合于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1]。因此,根据专业侧重点的不同,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也不尽相同。

(二)地方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的教育模式不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地博物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上升,面对这种情况,各地方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便于毕业后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而综合性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远期目标和计划,当学生修完大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后,大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直接就业,无形中缓解了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行业定位分析

目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所对应的社会行业大致包括:博物馆管理、文物鉴定与收藏、文物市场以及相关的培训教育行业等。由于涉及到的行业类型较多,对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也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针对这些行业,内部的岗位设置其实是实时变动的,有的岗位较为固定,而有的岗位变动性较大,比如对于博物馆管理专业而言,有保管岗位、管理岗位、修复岗位、策划岗位、方案岗位、讲解岗位等,岗位定位不同,体现的价值也各不相同。

(四)专业定位前瞻性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身就属于冷门专业,而学生毕业后,在寻找工作岗位时经常碰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许多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而有的学生实践能力强,但是理论知识却相对匮乏。这就要求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经常督促学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未来就业的严峻形势,不但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养,提早做好未来职业规划,以前瞻性的长远视角努力学好当下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2]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层次分析

(一)培养过程与效果各不相同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角度不同,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也各不相同,而如果从定位层次上进行分析,培养过程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侧重于学科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无论选择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后续的储备能量较高,也很容易适应就业与再深造需求。如果侧重于过程培养,则更加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造就与专业素养的打磨,更强调知识的适用性。比如在“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讲解工作,对于接受过程培养的专业人才在工作过程中,更注重讲解知识的实用性,这样也可以博取更多游客的眼球。“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当时的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同父母和养母及两个弟弟,合家六口迁居清江浦,先是寄居在外祖父家,后搬入离外祖父家不远的一处宅院定居、读书,这便是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的前身。东厢房则是周总理刻苦学习的地方,门前有一株周总理亲手栽植的蜡梅,年年花开,清香扑鼻,当地人为了寄托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亲切的称之为:一品梅……”在讲解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出总理的精神?过程培养更注重于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当从事讲解工作时,也会迸发出职业激情,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与未来就业挂钩,让就业者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值得探讨。

(二)目标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方院校更注重人才的目标培养,即培养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与高等职业教育有些类似。不过,目标培养往往忽略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虽然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但是缺乏后续动力,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也极为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各地方高等院校应为学生提供较长的顶岗实习期,学生可以借助于实习的机会,不断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面,以适应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形势。

三、人才培养内容分析

(一)学科涉及面广

对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兼顾掌握管理学、心理学、艺术类、考古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个人职业生涯当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由于各个高校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配备差异较大,这就严重制约了多元化知识的培养进程,有的学生只是单一的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点,谈及其它学科时,却一头雾水。因此,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

(二)综合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应涵盖专业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艺术素质与正向的个人素质。该专业毕业的学生投身到工作岗位时,面对的往往是公共场合,有的学生在公共场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而处在私人空间时,就暴露出人性的弱点,或者将性格缺失的一面表现出来,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一个宏观大环境来衬托,才能教育出高素质、全能型人才。

四、人才培养方式分析

(一)主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无论是高等教育或是中等教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是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由于大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步入大学校门后,这些学生依然能够主动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未来就业时没有压力,个人职业发展之路较为顺畅。而有的学生则恰好相反,主观能动性差,对教师讲述的知识只是在课堂上予以消化,业余时间完全没有主动学习计划,导致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处处碰壁。因此,对于各高校来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二)教师主导型人才培养方式

这种培养方式对高校的师资力量要求较高,由于部分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少,对教师队伍建设投入的资金也寥寥可数,导致教师的内动力不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教师主导性的培养机制,督促教师在课堂以外,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学生的课堂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针对性解答,进而培养出更多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

结束语:

综上,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除了以上要素之外,还与各个高校的综合实力、生源质量等方面密切相关,作为高等院校来说,应结合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社会就业形势与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质的全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锋.普通本科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8,000 (002):P.23-28.

[2]耿纪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