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岗位管理与服务意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3
/ 2

煤炭企业岗位管理与服务意识分析

孙登奎

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处 , 江苏 徐州 221006

摘要:岗位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岗位管理可以通过对岗位的分析、设计、配置、培训、规划、考评、激励与约束、调整等一系列过程的控制与监督,实现因岗择人,即在人员与岗位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员工与岗位、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最佳配合,从而发挥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本文试图对目前我国企业岗位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从战略角度对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梳理及分析,以期提高企业岗位管理的效度,促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关键词:煤炭企业;岗位管理;服务意识

引言

岗位管理是煤炭企业实施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的必经之路,高效的岗位管理水平决定煤炭企业能否最大化激励员工,提升煤炭企业管理效率。因此,如何通过岗位管理更好地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激励员工成长、提升效率效益,成为每个煤炭企业管理的首要目标。张洪满在煤炭企业的岗位管理中指出:在特定的煤炭企业组织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内,承担若干项工作、具有特定的劳动(工作)对象和手段及一定的职务、权限和责任的一名或一组职工的工作位置。可见煤炭企业岗位是受到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组织条件制约的。而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直接决定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应不同生产、管理等部门,承担相应职能,即形成煤炭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对组织结构内各部门承担的职能进行细分,就形成了煤炭企业岗位设置体系。

1.煤炭企业实际岗位设置

(1)因事设岗原则:也是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2)精简、高效原则。(3)协调均衡原则。(4)体现发展导向原则。完善的岗位设置是组织职能良好发挥的基础,也是组织内部实现公平的前提,煤炭企业应在战略导向下结合煤炭企业性质、规模等,参照以上原则进行。3.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运用现代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根据煤炭企业业务流程与组织架构体系,本着职责全覆盖、无交叉、相衔接的原则,制定各层级机构岗位设置方案,形成标准岗位名录,明确岗位名称、职责划分、岗位价值评估结果和上岗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梳理完善横、纵向管理界面,实现岗位管理的精益化、标准化管理,为科学合理编制人力资源规划计划、优化劳动用工策略、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建设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和开展绩效评价等奠定基础。

2.明确岗位分类标准

根据煤炭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具体岗位设置需求,明确岗位分类标准,形成统一、规范、完整、科学的岗位分类标准,为人力资源规范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支撑。其意义:,为规范用工形式、优化用工策略、加强定员管理、提高人员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为人力资源规划、人才招聘配置和人力资源信息统计统一规范为科学评价员工能力素质,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加快人才开发奠定了基础;四是有助于开展员工绩效管理,为薪酬体系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完善岗位管理制度以有利于实现战略目标及经营任务为前提,以持续优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为目标,建立健全各层级机构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各层级管理职能和工作流程,完善岗位设置、变更、撤销以及人员配置、诊断分析、监督与考核等相关规定,为建立统一规范的岗位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3.岗位定员煤炭企业岗位设置

后需要有一定的任职者在岗位上从事岗位工作,保证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但到底各个岗位有多少人合适?这就是煤炭企业岗位定员问题。煤炭企业在某一时期的应用定员数量取决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和劳动力素质状况。一般而言煤炭企业定员的方法有:定额定员法、按岗位定员法、按设备定员法、按比例定员法、同业煤炭企业比较研究法、工作日写实核定法(工作量核定法)等。[3]上述各种方法均需一定的煤炭企业基础支持,如:定额定员法需要煤炭企业建立劳动定额标准,工作日写实核定法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分析等。因此,通过一种定员方法一般较难确定定员人数。在煤炭企业实际定员工作中,一般采取几种方法相结合形式,如:采用定额定员、设备定员法确定生产岗位定员,采用比例定员、岗位定员法确定管理、辅助性岗位定员,辅以比较研究、工作日写实法进行局部调整,确定煤炭企业定员标准

4.加强煤炭企业岗位管理与服务意识管理措施

4.1适应市场需求,因事设立岗位

煤炭企业应当及时关注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市场发展前景,根据煤炭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结合市场需求和经济形势适时增加煤炭企业需要的岗位,撤销或改进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岗位,提高岗位的价值,增加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煤炭企业应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积极要求进步的态度,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岗位的设置应以因事设岗为指导思想,坚持效率为主、结构为辅、工作为主、层次为辅的设置原则,避免因追逐个人利益而盲目增加岗位的现象。因煤炭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为煤炭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所以在建立组织结构时,组织结构越简洁、越直接,其效率会越高,指挥系统也会更加灵敏,沟通联络系统更准确,这也是扁平化组织愈加适用的原因。工作是实现煤炭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直接的活动,组织层次是实现煤炭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基础越扎实,活动越有效,从而更好地实现煤炭企业战略目标,因此在设置组织结构时必须以工作分析为前提。

4.2提高人员与岗位的配置效率

在招聘时煤炭企业首先应对岗位进行准确的分析,清楚该岗位对员工的各种具体要求以及能够为员工提供的条件,然后运用各种测试方法对员工素质进行完整的测试,对员工个体情况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并记录保存,以备以后工作使用,同时还要了解员工期望的内容;最后针对岗位的要求与员工的素质、岗位提供的条件与员工的期望,利用相应的人岗匹配度计算方法,得出基本的匹配程度,煤炭企业可参考这些数据进行岗位的配置。在员工进入岗位以后,随着员工绩效表现的突出,煤炭企业会对其进行岗位的调整,这时仍需要根据以上方法对员工与岗位进行合理的配置。

4.3根据岗位权重和标准确定

岗位工资额对于岗位工资额的确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收集煤炭企业岗位的有关信息及资料,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岗位的几个最主要的因素,并对岗位因素进行评价,划分岗位的等级。根据各个因素的不同条件,确定岗位等级下不同条件的权重。然后,对该岗位的薪酬市场进行调查,薪酬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几年来该煤炭企业各岗位的薪酬情况、同类煤炭企业相同岗位的具体薪酬情况及该煤炭企业与其他煤炭企业各类人员薪酬结构对比,汇总结果。接着对煤炭企业员工的薪酬期望进行调查,得出各个岗位的员工期望薪酬。根据对薪酬市场调查情况的汇总结果和煤炭企业员工的薪酬期望值,确定煤炭企业的薪酬标准。一般煤炭企业的薪酬标准要处于本地区同行业的上、中等水平,使员工对于薪酬的满意度提高,增加煤炭企业的竞争力。最后,将岗位的权重与薪酬标准相乘,即可确定具体岗位工资额。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丰富传统岗位管理体系内涵的同时,在岗位管理体系中引入人岗动态匹配、岗位信息化管理、危机管理意识等管理思想,旨在为煤炭企业岗位管理提供完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机制不断动态完善,形成符合现代煤炭企业的战略岗位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24-335.[2]张洪满煤炭企业的岗位管理[J]FactoryManagement,2000,(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