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场(厂)内车辆安全驾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4
/ 2

浅论场(厂)内车辆安全驾驶分析

丁松

鸡西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所 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100

构成车辆运输安全的3个主要因素是人(驾驶员和行人) 车辆与道路环境,在这3个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

下面着重从驾驶员安全行车的心理特点进行论述,以便使广大驾驶人员更好地认识自身的职业特征,做到安全行车。

—、反应特性

驾驶员操纵车辆的情报处理系统,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一机处 理系统。据研究,驾驶员从交通环境中得到的情报信息80%以上是通过眼睛获得的。人在这个系统中对获得信息的处理分3个 过程:即人用眼睛获得信息的过程,大脑根据信息进行判断的过程以及根据判断进行处置的过程。这3个过程哪一个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在这3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驾驶员的反应。在直接影响车辆安全的所有心理品质中最重要的是驾驶员对道路情况变化的反应速度。

驾驶员用眼睛等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情报,传入大脑,经过大脑处理后发岀命令而产生动作,这一段时间为反应时间,也可 以说,反应就是人体器官因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效应动作,整个过 程所需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确切地说,反应时间就是从刺激到 反应之间的时距。

我们以常用的汽车紧急制动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驾驶员遇到险情时,首先意识到需要紧急制动,然后在大脑的指挥下 脚从油门踏板移到制动踏板上。从产生需要制动意识到脚离开油门踏板,这段时间称为反应时间或称制动反应时间。驾驶员的制动反应时间通常包括:

(1)反射时间(从制动要求到开始动作的时间)。

(2)脚从油门踏板到制动踏板的时间。

(3)脚踏制动踏板到制动开始的时间。

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值,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差异。一般来说,制动反应时间在室内模拟实验时为0.6s左右,在室外实际车辆运行时,根据人员的状况不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一般在0.52-1.3S。

二、视觉特性

在车辆行驶中,由于车辆相对于其他物体是运动的,首先驾驶员的视觉判断能力与车辆的速度有关。速度变化时,对于周围 环境的判别能力也发生变化。驾驶员的视觉判断能力在行使中与 静止时完全不同。车辆高速行驶时,驾驶员因注视远方,因而视野变窄。而驾驶员的视觉与车辆速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驾驶人 员在驾驶中观察前方情况时,视线的焦点随着速度增加而距离变 远。实验证明,速度为20 km/h,眼睛至焦点距离为67m; 40 km/h,为200 m;60 km/h,为335 m。速度越快.视线的焦点越向前移。掌握以上这些特点,对搞好安全行车是十分重要的。

1.动视力

驾驶员在行驶中的视力称为动视力。动视力随车辆的行驶速 度的变化而变化。

速度提高,动视力降低。一般来说,动视力要比静视力低 10%〜20%,特殊情况下比静视力低30%〜40%。例如,以60 km/h速度行驶的车辆,驾驶员可看清离车240m处的标志;当速度提高到80 km/h时,连160m处的标志都看不清楚。动视力还与驾驶员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动视力与静视力之差越大。

2.夜视力

视力与亮度有关,光线明亮的地方容易看见,光线昏暗的地方则不易看见。黄昏对于驾驶员来说,是视力最坏的时刻。因为黄昏时分,光线较暗,特别是打开前灯,与周围的光线相差不大,因此,驾驶员在这个时候不易发现周围的车辆和行人,极容易造成判断失误。另外,夜视力与驾驶员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 夜视力越差。

3.视野

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注视前方,两眼能够看到的范围称视野,头部和眼球固定后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动视野,两眼的动视 野左右可达160°。

上面讲的是人在静止时的视野。如果车辆在运动过程中,驾驶员是处于运动的状态,视野就会相对的变窄。驾驶员的视野与 行车速度有着密切联系。例如,车辆行驶速度为4Okm/h,注视点在车前180 m左右处,而视野范围可达90°〜100°当车速提高到60 km/h,视野将缩小到75°。

此外,驾驶员年龄越大,视野越小,视物能力也随之下降。 所以驾驶车辆时,合理掌握车速,可以弥补视力不足。

三、车辆行驶中的知觉空间

驾驶人员在行车中具有的特性与静止时不同。相时于行车中

的驾驶人员来说,周围的景物在不断移动”,对象物越接近,移动越快,在一定距离内的对象物虽可确认,但一错过则无再看到的机会。对于道路、地形和其他运输工具的形状、大小、远进、方位等,以及包括行人的远近方位等都要随时准确掌握,以便正确处理行车中出现的情况。例如,在车中需要了解对面车辆的形状、大小;狭窄地段,两车能否相会通过;同方向行驶时,距前车的距离多远:超车时,控制眼车距离,掌握超越时机以及如何回正行驶序列等。要通过多种感觉分析器官的协同活动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跟据对人的生理特性研究,形状知觉主要靠视觉、触觉、听觉参加活动,远近的知觉要靠视觉、听觉运动参加活动,如两车相隔距离要靠眼睛判断,后方来车鸣号要靠听觉判断距离远近。可见,驾驶员正确发挥和运用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对安全行车是很重要的。

除此之外,驾驶员的空间知觉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 精确起来的。有经验的驾驶员能够比较接近地判断出两车行车的 远近、方位和距离,经验缺乏的则经常会岀现判断失误而导致事 故生。另外,天气条件也会影响知觉的正常作用,如风、雨、雪、雾阴天等,这也要靠长期的驾驶实践来预测、判断和处理。

四、饮酒与驾驶

饮酒对驾驶机能的影响很大,车辆驾驶员酒后驾车极易发生 交感事故。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因饮酒驾驶所造成的事故占全 部车辆事故40%以上,死亡事故占其中的10%。可见酒后驾驶车辆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性。

1.酒精对人体的影响

酒精对人体有麻醉作用。如脑和其他神经组织内的酒精浓度 増高,大脑中枢神经活动就会变得迟钝,而且可以延到机体神经,这时人的判断能力发生障碍,手脚活动比较迟缓。在初期, 因为中枢神经中毒,削弱了对运动神经的束縛能力,因为中枢神经中毒,削弱了对运动神经的附属能力,因而在人的生理上产生了轻松感,这时手脚的活动反而有些敏捷,但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仍是迟钝的。

酒精浓度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与身体各组织内所含水分的多 少有关。饮酒后,使大脑中枢神经兴奋,产生抑制作用,随着血液中酒精含量增高,中枢神经功能失调,活动逐渐迟钝,先使认知、反应、记忆、判断等能力发生障碍,而后四肢活动也变得迟缓。血液中酒精含量在0.10%〜0.20%范围内最危险,所占事故比例超过50%以上。含量超过0.05%的也应注意,至于含量超过0.25%以上的已逐渐呈现痴呆状态,不可能再开车了。行驶员饮酒肇事,一般在酒候小30〜60min最容易发生事故,约占事故60% 。

2.酒精对同人的影响

体内酒精沐傳因何个人的饮酒习惯不同而冇很大差别。酒量较大的人,饮酒后体内酒精浓度在30 min内达到顶点。而酒量中等程度的人,需翌60〜 90 min达到顶点。酒量大的人,体内酒精浓度达到顶点的时间较短,消失的也快,体内留存酒精浓度低;洒量较小的人,体内酒精浓度达到顶点的时间较长,消失的也慢,体内留存的酒精浓度较高。

此外,做酒后体内的酒精浓度与体重有一定关系,如饮同量 的酒.体重越重浓度就越低;反之就越高。

3体内酒精浓度对驾驶机能的影响

.体内酒精浓度比较高时,对驾驶员影响很大。据测定,体内 酒精浓度在0.3%o时,驾驶机能就开始下降。浓度在l%o时下降 1.5%,浓度在1.5%o时下降30%,同时使驾驶员的注意力受到一定的影响,注意力分散而偏向一方。有资料介绍,驾驶员血液中酒精浓度在0.3%o〜0.9%o时,注意力分散度增加到原来的7倍,当侬度为1.0%o〜1.4%o时,增加到31倍,而酒精浓度在1.5%o 以上时,注意力分散度可增加到128倍。

驾驶员酒后开车事故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点;

(1)由于情况复杂,一般要危及他人,而且伤人事故多。

(2)思考判断失误,容易造成追尾和迎面撞车。

(3)神志不清,反应迟钝,无缘无故驶出道外,甚至平地 部车©

(4)神情恍惚,定向不准;撞向停驶的车辆和其他静止物。

(5)夜间行驶受灯光直射而目炫,视力不易及时恢复而发生碰撞,或因目眩而将车驶出路外。由于驾驶员饮酒后,酒精在体内的做用直接会影响驾驶机能,因此,车辆驾驶员禁止酒后开车或在行驶中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