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式、血液处理方式对血常规结果有影响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3
/ 2

不同采血方式、血液处理方式对血常规结果有影响吗?

饶 丽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红十字华龙医院检验科 四川 巴中 636000

想必大家在健康体检过程中常常被要求检查一下血液指标,那么您知道需要化验哪些项目?一般情况下,以生化检验、凝血四项、血常规最常用,尤其是血常规检查,是全身体检中的基本项目之一,通过检测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及血小板系统。红细胞系可以及时判断有无发生血液疾病,或是通过血液指标浓度变化,明确疾病类型及其发展状况,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采血方式、血液处理方式可能会影响血常规结果,对于这一说法,您了解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俗称血象,是针对血液检查的常用方法,通过检查血液的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判断人体是否处于贫血状态,或是有无发生白血病。除此之外,血常规检查可以有效评估治疗效果,或是合理指导临床用药/停药、继续治疗/停止治疗、疾病复发/痊愈。目前,血常规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健康体重,且受到绝大部分医生、患者的接受及认可。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同采血方式的应用及血液的不同处理方式,有效满足了采血需求。但部分专家认为不同采血方式、血液处理方式对血常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为此,进一步明确不同采血方式、血液处理方式是否对血常规结果有影响对保证血液质量、提高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2、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结果有影响吗?

目前,在血常规检查中最常用的两种采血方式分别为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前者是利用针管抽取一定量的静脉血的方法,通常采用体表的浅静脉,例如股静脉、肘部静脉、手背静脉等,结合采血量选用不同型号注射器及配套的针头;后者也叫皮肤穿刺采血法,是在手指/足跟特定部位穿刺,采集毛细血管血液进行检验。

近年来,静脉刺血法、末梢采血法被广泛用于血常规检查,其中静脉血的采集通常选择肘部,主要是因为该部位的血液具有高稳定的组成情况,通过使用真空负压采血管,可快速采集血标本,再加上采血过程完全封闭,有助于避免外界空气接触血液标本,从而杜绝外界污染,以保证血标本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误差。而末梢采血法,因为操作简便、用时短、使用范围广、患者耐受性良好等优势,被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针对部分特殊患者,如癌症晚期、儿童、严重烧伤、出血倾向、极度肥胖等患者,在确定不易使用静脉采血法时需要选择在足部、手指等部位采集毛细血管的血液,以完成生化检验及血气分析,以评估该类型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指导该病患者的临床有效治疗。针对一般的检测项目,末梢血采集法的使用有助于解决需血量少、婴幼儿静脉采血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但对于部分成年人而言,常在手指尖、耳垂等部位采集血液,这些部位血管较细,且出血量少、采集时间长,医护工作与人员常常需要在采集期间通过挤压、揉按等方式来增加血液,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增加误差,降低疾病诊断准确率。

部分专家指出,静脉采血法较末梢血采集法的稳定性更高、检验结果更加准确。此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在于末梢血采集法易受多种患者自身情绪变化、进针深度、周围环境等因素影响,从而增加检测结果变异系数,难以正确的反映血液真实情况。而静脉血采集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弥补末梢血采集法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方面减轻患者生理性痛苦,最大程度上减少误差,另一方面则可以避免反复穿刺,从而消除患者心理压力、思想负担。部分专家针对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查中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发现静脉血采集法较末梢血采集法更易得到大家的认可、接受,原因是因为静脉血采集法能够有效排除对血液标本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再加上该方法过程处于封闭状态,且所采集的部位具有足够的采血量,以及可重复性强,从而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真实性。

3、不同血液处理方式对血常规结果有影响吗?

血常规检查结果直接决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所以,保证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尤为重要。静脉血采集法是进行血常规检查时的常用方法,但血液离体后,血细胞成分会出现分解、破坏等不良现象,而温度、时间、抗凝剂、血液标木放置时间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尤其是血液标木放置时间。

近些年,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进一步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减少了人为因素而引起的误差,提高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但对于大批量体检、大医院门诊样本量而言,采血时间较为分散,从而造成样本处理延迟问题频出。一般情况下,血液采集至标本检测需要在2小时以内完成,如果标木放置时间过长,将会破坏血细胞,造成结果偏差。

此外,血标本储存的温度也与检查结果准确性有关。有专家指出,不同储存温度的血液标本对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有一定的影响,考虑此种情况的发生和溶血剂的使用存在联系,即血标本加入溶血剂,便会造成会导致白细胞的分解、破裂。也有专家指出,血液在常温条件下,1小时以内结果波动不大,如果超过1小时则会导致结果发生明显改变。所以,建议常温保存的血标本应该在1小时以内完成检查,必要情况下,可以将血标本冷藏保存处理,一般选择保存在(-40C)条件下,且在4小时以内检查时的结果无变化,一旦超过12小时结果就会明显变化。为此,建议适当延长低温保存血标本的检查时间,以不超过4小时为宜。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干预措施:(1)组织业务培训,要求全体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人员参与,积极学习关于血常规检查相关知识,如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标本保存条件及要求等,以确保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使其梳理、掌握相关医学常识及操作技能。(2)合理控制血标本的存储时间及温度,因血液中的生物活动处于变化水平,放置时间越长,其形态变化越大,为此,采集后血标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如果不能及时送检,立即采取低温保存,并在4小时内完成检测

总结

本文针对血常规的概念、不同采血方式(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血液处理方式(温度、储存)等内容进行了整理、介绍,发现不同采集方法所检测血常规的结果不同,静脉血采集法较末梢血采集法的稳定性、可重复性高,可以作为血常规检查的首选采集方法。另外,温度、储存等不同处理方式也会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真实性。在此希望,本文所阐述的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