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自动售检票移动支付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9
/ 2

地铁自动售检票移动支付应用

张福华

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目前,我国智能移动终端系统创新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中采用移动支付能够提高售检票效率与质量。文章通过对售检票模式变化与移动支付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地铁自动售检票移动支付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铁自动售检票;移动支付;人脸识别

引言

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支付方式发展到如今的电子支付,大大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然而,城市轨道交通的票款支付方式仍然以现金和城市交通卡为主,由于线网规模不断扩大,在高峰时段难免会出现排队购票,造成等待时间长、人员滞留、无法容纳更多乘客等问题。因此,研究移动支付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1售检票模式变迁

目前,乌鲁木齐地铁主要票种有:单程票、实体储值票、虚拟储值票(NFC)以及二维码票等。在支付手段上,支持现金、实体卡、网络支付等方式。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发展,技术成熟且符合广大乘客应用习惯的二维码识别售检票体系得到很好的应用和验证。这种新型售检票模式依托于移动互联网,不到1年时间就占据了20%~30%的交易量。下一代售检票模式还包括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技术,真正的无感通行支付时代即将来临。新型售检票模式更多依托于互联网,强调基于后台的移动支付数据交互,提供后付费或信用付费等方式,弱化了预付费现金交易的比例。从业务全面性和运营成本优化的角度,部分设备“去现金化”改造具备可行性,并向“模式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基础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网络不再是限制设备与系统之间通信的主要问题。

2移动支付票务在地铁AFC系统支付应用重要性概述

移动支付属于地铁AFC系统运营期间选择利用的一种支付系统,依托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确保乘客的乘车支付费用可以得到正确的计算分析与快速的账户支付,促使票务人员的直接检票工作量大大减少,确保地铁售票与乘车支付工作可以自动化的开展,有效满足乘客的乘车需要。目前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我国诸多城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及人力进行了城市化建设,特别是在智慧地铁方面进行了大力的建设,以此为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优质的乘车服务。与此同时在乘车人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使得地铁运营压力大大增加,也使得乘客乘车计费工作量增加,导致常规使用的AFC系统在工作时出现了较多的缺陷和不足,所以需要应用移动支付票务系统,进行地铁运营费用支付,确保诸多乘客的乘车费用支付管理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对地铁AFC系统应用期间的移动支付应用重要性进行总结分析,可知首先乘客在乘车时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扫码或刷脸乘车,无须在售票点长时间排队进行购票乘车,售票机的使用频率与之前相比较也有极大减少,促使地铁运营单位的运营成本大大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减轻,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其次进一步加强了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效果,乘客使用扫码或刷脸进行地铁乘车前必须实名注册,乘车过程中乘客信息与车票绑定,如果后续车辆在运营期间发展安全事故或者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跟踪调查,那么可以依据乘客购票信息直接找到乘客,有效减少乘客乘车安全风险。

3地铁自动售检票移动支付分析及应用策略

3.1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技术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在AFC中增加人脸识别功能,可以采用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支付宝以及APP等方式进行远程购票,通过刷脸的方式获取车票;也可以采用在闸机上加装人脸识别设备来实现直接刷脸过闸,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与质量。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为直接刷脸过闸,主要是乘客通过APP自行完成实名注册并开通支付功能,APP采集人脸图像上传云平台构建人脸档案库。乘客过闸时摄像头捕捉乘客的脸部特征后,将人脸信息传到档案库进行比对。满足相似度条件后发出扣费及放行指令给闸机,快速开放扇门给于乘客放行。最后发送交易记录给云平台或清分中心根据进出站记录进行扣款。此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识别精度只有96%,出现识别错误可能会给乘客带来经济损失。二是受网络传输速度限制处理速度还有待提升。

3.2二维码支付技术

二维码技术在地铁售检票应用场景大致分为扫码取票、扫码支付和扫码过闸三种。其中扫码取票和扫码支付需借助于车站的售票类设备来实现,而扫码过闸相比较前两种方式就更为方便快捷,减少了乘客排队购票取票的环节,闸机扫描到乘客手机上的乘车二维码,经后台系统判断通过后即可下令闸机打卡扇门放行,当有一个完整的行程记录后,由后台系统及时完成车费计算和扣款。这种乘车方式是使用人数最多也是最容易被乘客接受的,而且使用此方式出行的占比也在逐年增加。

3.3应用策略

由于AFC系统是一个天然的线网级系统,一条线实现某种功能必将引起全线的升级,且AFC业务本身与乘客体验直接相关,涉及地铁收益,因此出行和运维高效、资金安全、信息安全是AFC系统当前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结合人脸识别和二维码购票应用模式的优缺点,移动支付虽然是传统现金方式的补充,但将随着直接过闸和新型支付方式而弱化,因此在制定过闸支付模式方面,尽可能选取较为轻量化的方案,避免全线性的大改造。第一,增加清分中心审计功能。清分中心层级增加交易审计功能包括2个层面:(1)对互联网票务平台的进出站行程匹配和计费进行交易审计;(2)对手机APP扣款交易进行审计。通过上述2个层面的审计,将线上移动支付交易和传统票卡交易统一,实现整个交易链路中费用的闭环控制。第二,构建用户信用消费体系。随着国家信用社会建设的逐渐推行,信用消费体系必将是未来发展重点,对地铁AFC而言,特别是二维码、人脸识别等新型支付应用后,地铁乘客信用消费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浪潮下,地铁公司初期可依托既有相对成熟的信用体系,逐步引入,在用户注册、用户使用等方面进行信用把控,进一步保障地铁出行收益资金安全。

3.4 运维统一操作终端

传统设备后台操作需要使用设备的维护单元,通过键盘输入发送指令获取设备信息,并下发维护指令。随着APP的普及和站内网络的不断优化,为统一操作终端变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统一操作终端意味着设备现场的维护指令不再依赖维护单元下发,所有维护单元可通过网络集成至统一终端。运维人员通过手机运维APP进行远程身份及设备验证,并通过站内局域网将操作指令传输至终端,实现1个运维设备面向所有设备的操作,进一步缩减设备控制面板成本。在这种逻辑下,所有设备的维护指令从硬件发送转化为软件发送,大大减少设备建设成本,在模块的更新迭代上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铁AFC移动票务系统设计中,务必高度重视系统操作的便捷性。现阶段二维码支付应用只要求乘客安装购票软件并按照提示操作,利用软件中生成的二维码票务信息即可顺利进出站,乘客无需长时间排队,而且也无需在自动售票机上查询站点,无需找零,值得大力推广应用。后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5G网络的普及,人脸识别技术相对成熟后可逐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