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9
/ 2

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郭明亮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本文对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并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驱动;科技;人才

一、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上党中央再次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根本思想。到本世纪中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重要科技支撑,就必须打造一支规模宏大、高素质、结构完备的创新人才队伍,发挥他们在知识创造、技术发明、学科创始、路径引领、新制度倡导以及创新氛围营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为共同建设创新型国家,向世界科技强国征程迈进贡献力量。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

随着综合国力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增大。基于国际竞争战略的防范,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对我国进行封锁,禁止高科技产品及核心设备、零部件向我国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又联合西方其他国家对我国高科技产业供应链生态系统进行破坏,人为阻扰我国高科技产业进行国际战略布局,以达到维持西方国家技术霸权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我国依靠过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创新路径越来越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紧迫性越来越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因此,只有发愤图强,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才是突破各种封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

  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随着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较我国比较宽泛,注重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强调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主要局限于科技攻关领域,偏重科学家、工程师等理工科人才。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体制增速,创新更多被作为一个经济概念来赋予其更深的内涵。创新型人才的主体类型也随着创新链的不断延伸而不断丰富,不仅包括实验室科学家、工程师,同时也包括企业家和社会大众群体。因此,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创新型人才,指的就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个性表现上比较灵活、开放、好奇,思想上能够破旧立新、扬弃旧理论、建立新理论,行动上敢作敢为、敢试敢闯的专业型或综合型人才。

  1.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首先,创新型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创新型人才与一般人才之所以存在差异,就在于其具有独特的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些品格能够帮助他们战胜创新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碍,直至发现或探索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渠道或新领域,最终实现创新的理想和效果。

其次,创新型人才具有敏锐的创新观察和开放的思想观念。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突破,无外乎都是孜孜不倦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创新即意味着发现、突破、再发现、再突破,周而复始,循环向前。摆脱惯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式,能够根据周边环境反馈信息及时修正对原有事物的认知,保持思维方式的前瞻性、独创性,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再认识、再探索,是创新型人才独特的创新品质。

第三,创新型人才效用体现于社会性。创新是对创新成果的运用,创新的创造性决定了创新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社会发展或进步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能够对社会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同时也为社会检验和评价,只有那些推动社会进步或被社会所认可的创造性活动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创新。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社会进步或社会认可应当被作为创新型人才效用评价的重要标准。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紧紧抓住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根本

人才强则国强,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根本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根本。抓住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根本,首先应该把人才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等稀缺性资源,在人才发展顶层设计上、在制度创新上要优先体现,彻底解决创新型人才在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存在的桎梏,充分发挥人才效用。其次,应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优化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己任,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创新氛围,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追求知识和技术创新,激发创新潜能。第三,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基本原则,加大人才的开发利用和储备力度。除依托国家省市等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培养人才外,还可利用与企业共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计划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院校和企业进修和挂职等措施,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成长。

(二)充分尊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有其特有的成长规律,尤其是创新型科学人才与工程科技人才的成长,特征差异更加明显。抽样统计结果表明,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间在25-45岁之间,峰值为37岁,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由于需要工程实践的积淀,成长时间要晚5-10年。根据对我国245位院士成长情况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工程技术人员从参加工作到崭露头角,大约需要10-15年时间,大约在40岁左右成为项目或工程负责人,再经过5-10年可以取得突出成就,在41-55岁阶段表现突出的少数人就可以当选为院士,而大多数人员还要再经过10年左右才能进入成熟期,得到科技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在其职业生涯的头15-20年内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多方面予以激励并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经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前期阶段要更加注重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期阶段要注重学识积累和技能积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后期阶段要注重创造宽松氛围,充分发挥潜能。

  1.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制度供给质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驾护航。一是不断改革完善人才成长机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物质保障。二是不断改革完善转换引才机制。针对我国重点战略需求紧缺人才,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主体,驻外机构为支撑的人才引进体系,补齐人才短板,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三是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坚决破除人才外出交流的体制性障碍,为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外出创新创业提供坚实后盾,加大在人才共享、合同管理、薪酬激励、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让创新型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发挥作用。四是打造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创新型人才在各个阶段都能够自我充电,不断优化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和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文成.创新型人才不足的应对思路[J].人民论坛网. 2019(09).

  2. 林涛.近代以来主要强国崛起的科技因素及中国的借鉴[J].太平洋学 报.2007(09).

  3. 李易璇,傅利平.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活力[J].人民日报.2018(11).

作者简介:郭明亮(1983—)男,中共德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