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之脾脏认识消渴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从五脏之脾脏认识消渴病

1盖丽珍 2闫香花

河北中医学院 050000

摘要:历代医家认为,消渴病的病机的关键是阴虚内热,病变的脏腑为肺、脾、肾,其中尤以肾脏为关键。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消渴病的病变脏腑为肺、脾、肾,但是其根本在脾,病机的关键在于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失司,精不化正,日渐成浊,而致消渴。

关键词:消渴病 脾脏 辩证

消渴病是中医常见的疾病名,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及不明原因的消瘦等为典型症状[1]。而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是一种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到2008年,估算中国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大概占人口的十分之一。糖尿病号称人类健康第三大杀手[2],正严重对我国国民的健康产生威胁。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没有多饮、多食、多尿及形体消瘦的“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肥甘厚味,营养过度增加,给脾胃增加负担,损伤脾胃功能,所以从脾脏认识消渴病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从五脏认识消渴病的病机

《内经》中记载“刚者多怒,怒则气上逆......故为消瘅”,提示了消渴病与情绪变化有关。而肝主情志,消渴病的发生与肝脏有密切关系。《金匮要略▪消渴病》中有“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腾热。”另外刘完素《医学全书▪三消论》中云:“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又“此乃五志过极,皆曾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肝脏可以调畅情志,调节气血的运行。反之情志抑郁或大怒会导致,肝失疏泄,肝郁化火,阴伤燥热,土刑肺金,中伤胃液,下灼肾水而出现口渴,消谷善饥,尿频等消渴症。

1.2心

《证治要诀》中记载:“消心之病,用心过度致心火上炎,渴而消。”《读医随笔▪卷三》曰:“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心主神明,心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若用心费脑过度,暗耗心阴,阴伤津耗,燥热内生,则为消渴。心阴耗损,津亏不能载血而致血瘀,反之血瘀化热,阴津暗耗更严重发为消渴。

1.3肺

《医学纲目▪消瘅门》曰:“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五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二,而溲如膏油也。筋骨血脉,无津液养之,故其病渐成形瘦焦干也。”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宣发肃降,肺的功能失调则津液不能正常疏布而出现便频等消渴症。

1.4肾

在《景岳全书》中记载:“阳不化气,则水经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肾为先天之本,有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的功能。肾为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渴饮而小便多。

1.5脾

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这就揭示了消渴病的关键在脾。以及《灵枢▪本脏》中记载:“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提出了消渴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脾的功能失调[3]。另有《内经》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代人饮食肥甘厚味,营养过剩,增加了脾胃的负担,损伤了脾胃,这就成为了消渴病的根本原因,

  1. 消渴病根本原因

2.1脾的功能失调的病因病机

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素体脾虚、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失治误治。从脾的生理功能方面而言,《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能够散精上输于肺,肺津得以输布,若脾的功能失调则出现肺燥口渴,多饮;而脾的功能也会影响到胃的生理功能,脾为胃行其津液,脾虚胃内津液不能输布郁而化热,胃阴被消耗,而出现多食善饥;当然脾的失调也会影响到肾和膀胱的功能而出现多尿、小便味甜。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写道:“消渴一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

脾阴具有濡养功能是脾气功能的物资基础,脾阴不足则不能化生津液,而出现口渴欲饮;脾主肌肉,若是阴津不足,则不能濡养肌肉,形体就会日渐消瘦。所以在《慎斋遗书》中说道:“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可见在古代医家看来,脾阴不足可导致脾功能失调,而导致消渴病的出现。

阴虚则生痰瘀,有内伤的一定是先出现虚,阳虚而生内湿,阴虚则生内燥,湿燥相互夹持、纠缠。现代一些医者认为,脾胃受损,键运失职,从而内生湿浊之气,困遏气机津液不能向上濡养口唇而出现口渴,清不能升,浊不能降,出现尿甜、尿频等症状,湿热日久,渐伤津液,出现了口渴引饮,消瘦易饥,脾虚生湿,淤血亦可生湿,这就是津血同源,痰瘀同病。

  1. “脾的功能”之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契合点

现代医学的“胰岛素抵抗”其实与传统医学上的脾的散精功能失调有相似之处,脾的功能正常,脾气充健,则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正常,消渴病患者处于胃酸低的状态,这样就抑制了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导致血糖处于一个高水平的状态。这其实和传统医学的脾失健运,胃的升降失常是有相关性的。

  1. 小结

消渴病发病从脏腑辨证来说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最主要还是脾脏。从病因和病机来说,消渴病的关键是脾失健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下降,以及不能正常的输布水谷精微以濡养全身各部,还有就是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运、输布的功能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水液代谢,就易形成湿气,就如古文中所说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具有升清的生理特点,是把水谷精微向上输布到肺、心,并通过心肺化生气血来濡养全身。如果脾不能升清,气血无生化之源,则会出现神疲乏力的症状。从病机上来说,脾阴、脾阳的亏虚也会导致脾能的功能正常运化,日久在此基础上出现痰瘀,这些病理因素又反过来影响脾的功能,脾胃互为表里,并且脾为胃行其津液,所以在脾的功能受到影响之后胃的功能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脾不升胃不降,两者的不能达到平衡,消渴病在临床变现为胃实脾虚,阴阳不能相合,而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当然中老年患者还会出现形体肥胖,乏力等症。但归于根本是为脾脏的失调。

参考文献

[1]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2

[2]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S].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S1~S37.

[3]刘红艳,杨文思,王婧等,从脾论治消渴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6(5):29-31.

盖丽珍 1993年1月30日 女 汉族 河北省石家庄市 研究生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 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内分泌方向

闫香花 1990年08月03日 女 汉族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执业医师 研究生 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 中医内科学内分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