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施练笔,让写作之花绽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2
/ 2

巧施练笔,让写作之花绽放

许虹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实验小学 472000

摘要: 作文小练笔篇幅小,形式灵活,是比较常用的作文训练手法。它能灵活机动地利用时间,并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写作负担,很好地解决完整的作文占用太长时间和学生写作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虽然小练笔的随意性比较大,但是并不能完全由着学生的性子来写。教师只有采取一定的指导策略,才能增强小练笔的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们写好作文小练笔。

关键词:课堂小练;教学意义;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一个最大的障碍莫过于作文了。很多学生怕写作文,看到作文要求之后不知如何下笔,不知怎样选取材料,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间久了,也就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于连作文课也不愿上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克服这种“怕作文”的心里呢?除了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对其进行必要的写作知识指导外,一个更重要的手段就是多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组织材料、选词用句、详略结构等等写作技巧。

  1. 练笔的意义

练笔不同于作文,其内容简短、形式活、贴近生活,能让学生慢慢改掉懒于动笔的习惯,让学生将所见所想有意识地表达出来,不至于时间久了回忆不出来当时遇到一件事的感觉。练笔的素材有很多,语文教材其实就为学生练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小学语文读写联动课型中,课堂小练笔是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小练笔,要讲究方法和时机,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练笔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如果把大文章看作一串项链,那课堂小练笔就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教师在读写联动的课型中,要以文本阅读为依托,有效地抓好各种形式的课堂小练笔,厚积薄发,滴水石穿,学生将在课堂小练笔中,成就一篇篇大文章。

  1. 传统课堂练笔存在的问题

2.1、模式固化问题

部分语文课堂随文练笔的模式相对固化。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固化的模式,而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语文课堂随文练笔流于表面,无法真正地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听、说和读环节,最终都会作用于语文课堂随文练笔环节中。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固化严重,并不能将每一个环节进行拆分和细讲,导致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语文课堂随文练笔的内涵和功能,不利于提高学习水平。

2.2、形式单一问题   传统的语文课堂随文练笔工作中,教师布置的练笔形式相对单一。主要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将自己带人到文章当中,与文章的主人公交流”“设身处地思考,如果自己是故事的主角,会做出何种选择”。长期采用此种教学管理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便教师组织了大量的语文课堂随文练笔活动,学生的表达能力仍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未能得到提升。

  1. 巧练笔策略,实施方法

3.1、情到深处,抒发情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注定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情”是语文教学的“桥梁”和“媒介”,是组织教学的手段和策略。教师要善于动情,丝丝缕缕牵动学生的情怀,激起涟漪和波澜;还要善于让学生动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抉择,在思想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使学生明白语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也是作者情动而发的产物。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生命中的真挚情感,当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自然而然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2.2、余意未尽,续写、改写练笔   语文教材中, 有些课文在结尾处戛然而止,意在给读者一个想象空间,由读者自己猜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给故事续编结尾。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加深了课文理解,丰富了课文内容。   课文《坐井观天》中,作者并没有把故事的结尾写出来,而是运用留白艺术让读者自己发挥想象。教学中,学生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这个故事没有结尾。我抓住这个疑问顺势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续写:青蛙鼓足勇气跳出井口后,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续写结尾后,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改写是语文课堂中,教师常用的一种习作训练方法,意在启发学生在改写中加入自己的创作元素。改写的内容大部分侧重于原文的表达形式,而原文的思想内容是基本不变的。这样的改写训练给了学生很大的语言创作空间,学生在不改变原文思想内容的情况下,可以融入自己的创作风格,或改变文章的文体,或改动语文的语体,也可以改动结构、人称等。

2.3  抓住文本的一小部分内容进行有效仿写   立意的角度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情感表达的方向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课堂上的文本内容都表达一定的主题,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语文阅读分析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跃然纸上,学生结合作者的选材,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在这种学习情况下,是开展小练笔的最好时机。例如:四年级的《白鹅》。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篇章。在结合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时,要有训练方向的课文结构上的指导。《白鹅》一文的第二自然节:“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在文本结构中是一个独立的段落,即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对下文的描写内容做出了总括,即:“鹅的高傲”,继而要展开的具体分述包括三方面,即:叫声、步态、吃相。   结合这样的段落结构,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在阅读中体会描写具体事物文本,是如何做到层次分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首先描写白鹅的叫声:“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在培养学生提升写作水平时不能急于求成,可以以文章的原句进行仿写。首先分析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其次可以进行句型变化的练习,如:白鹅的叫声仿佛是在严厉地训斥别人。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句子和原句在文字运用上哪一个更美更贴切。然后再学习文本采用的对比的描写方法,如:“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作者以看门护院的狗的身份和作用与白鹅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白鹅的叫声的特点,而结论是“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在拟人的修辞和对比的写法分析中,形象地突出了白鹅叫声的特点。   小学语文文本的课文结构和修辞方法各不相同,教师要结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逐一突破。学习各种文本结构,学习如何对写人、记事、状物、抒情的下笔角度,并能够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如,《桂林山水》一课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领悟经典的同时,就是提升学生小练笔水平的最好文本载体。   在引导学生仿写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对文本教学内容的一小段进行详细的写作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选择另外的一种动物对它的生活特点进行较短的语言描写。基于对某种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生动叙述之后,再让学生采用总括、分述的形式,完成习作的书写任务。达到在作文结构和修辞运用为文本增色的写作效果,实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写作指导的“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总结

课堂练笔是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百花园,袒露纯真心灵的芳草地,练就写作能力的大舞台。只要教师立足教材文本,潜心研读教材,将作文训练重点分割到每节课上,于细微处寻找切入口,以片段的形式,巧妙以情景结合写作,让学生在感悟、品评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那么,我们的阅读课将会更有效,更灵动,让写作之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