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岛湖亚运度假村一期项目为例浅谈山地居住建筑开发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3

以千岛湖亚运度假村一期项目为例浅谈山地居住建筑开发设计

廖源

上海天华嘉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以千岛湖亚运度假村项目设计为依据,介绍了山地居住建筑开发设计的若干问题。首先阐述了山地居住建筑开发设计的原则和重要性,其次借助实际工程案例,通过分析千岛湖亚运度假村的规划背景及规划过程,论述其山地设计中的特点难点,总结个中经验,旨在进一步剖析山地居住建筑开发设计的重要价值,以期丰富我国居住建筑开发设计体系,打造更符合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居住建筑产品。

关键词:千岛湖;亚运度假村;山地居住建筑;开发设计

当前,我国的住宅设计理念已经逐步突破传统的居住功能领域,涉及到了城市形象及建筑的多元化功能1]。对山地居住建筑而言,因其受地形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挑战,故剖析山地居住建筑设计的相关措施,合理借助地形优势来打造不同风格的居住建筑,不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当前居住建筑设计领域在不断优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山地居住建筑开发原则及重要性

我们常见的山地住宅开发区是在基于自然地形结构之上进行二次人为规划加工,其不仅能够保存原有地形结构的特点,也能赋予住宅空间功能2]。进行山地居住建筑规划往往具备极强的复杂性和专属性,其涉及到的领域较多,在规划过程中需要统筹各方面的细节,才可以兼顾山地居住建筑的安全居住和综合平衡性,也能进一步凸显山地居住建筑的特点。

首先,山地居住建筑通常遵从多元化原则,该种多元化是建立在山地自然生态基础上,不同的地形地貌需要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同时结合建筑需求及服务功能,使山地建筑具有千姿百态的设计特点。山地的自然结构以及生态环境可以为居住建筑提供更多的观赏性和生态价值,而居住建筑与山地相融合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居住职能和经济效益。

其次,山地居住建筑应兼顾生态性原则。山地居住建筑最基础的规划理念便是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规划核心,有效解决居住建筑需求和生态保护间的矛盾,调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这不仅是符合我国当代国情的建筑规划理念,也是适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规划方式。

再次,山地居住建筑规划也需要依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进行山地居住建筑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自然环境的相关特征,也要控制山地建筑容积率及覆盖率,同时采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及建造方式,进一步降低居住建筑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因此,就当前的社会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合理地进行山地居住建筑开发不仅能够开发自然山地的经济价值,也能够起到保护农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远离工业喧嚣的自然化居住建筑环境与人们当前的居住建筑需求相符,也与前沿的绿色居住建筑理念相符。

二、千岛湖亚运度假村规划背景

(一)项目背景

本文着重论述的千岛湖亚运度假村项目位于2022年杭州亚运会千岛湖分会场,项目地块北抵千汾公路,南邻千岛湖界首群岛,西至松源村以南的千岛湖水道,东靠严家村东侧山体,地块内山体蜿蜒,水域开阔。地块作为2022年亚运会六项赛事(公开水域游泳、铁人三项、场地自行车、小轮车、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比赛地,具有十分明显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和赛事组织基础。

开发理念上,整个亚运度假村希望依托亚运赛事,以提供体育赛事为基础,结合亚运酒店设施及赛后场馆的再利用,打造集体育、休闲、度假、娱乐、文化、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示范地。

本次研究对象为亚运度假村一期,亚运分村2-3、2-6板块。该板块原始状态为山野荒地,在进行规划建设后,作为赛时的运动员村以及赛后的亚运公寓而使用。设计希望借助地块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结合山地居住建筑开发理念,打造以湖畔山居为主题的山地住区。

(二)基地概况

基地内山地地形复杂,2-3整体地形高低起伏,且存在两条东西向冲沟,整体地块呈现“E”字型分布特征;2-6地块整体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北高南低的走势,主要地形结构呈现“U”字型。详细的地块地形信息如图1所示。

5ee0941d8d10d_html_fe95218a44fc3938.png

图1:2-3、2-6地块地形信息

两个待开发地块的坡度多在25°-35°之间,坡度较大,靠近山体的位置地形十分陡峭;受雨水冲刷影响,地形坡向复杂;地块红线不规则,开发难度较大。同时,地块的实际容积率高达0.6,且两地块分别存在16米和24米的建筑限高,开发条件十分严苛。因此在进行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解决好建筑容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创新的规划手法与建筑设计,让建筑与千岛湖景观、山地环境相互融合,是本次设计的重点难点。

三、项目规划实践方案

(一)生态化原则

当前我国提倡生态化建城,因此在进行山地居住建筑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有原生态的景观和生态系统,顺应地理地貌的优势,凸显出山地建筑的特点;当前地形内的大量湖景以及山景将成为度假村的最优观赏对象,因此要进一步发挥生态资源的规划优势,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挖掘生态优势;交通设计要依山就势,道路契合等高线设计,避免大规模破坏山体结构,展现“曲径通幽”的生态环境;规划建筑设计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减少高边坡、高挡墙的使用,通过对建筑的屋脊线和天际线的控制,进一步体现出山地建筑的原生态美。

(二)交通系统

整体规划地块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且地块内部的环境复杂,高差很大,因此在交通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满足竖向,又要尽可能减少山体创面,这为交通规划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度假村的停车需求与城市住区不同,为减少水土流失和对原始山体体系的破坏,交通系统中取消了大型地库的设置。根据度假村的用户使用特点,在度假村入口处设置大巴停车场、私家车地面停车场以及电瓶车接驳点,由电瓶车将用户接送到地块内部。为了满足搬迁及无障碍等特殊需求,在地块内部亦设置了若干临时停车位。这种交通系统契合度假村的使用特点,灵活机动,能够减少机动车环境污染,也能够减少对山体结构的破坏,满足生态化原则。

在大部分机动车不进入区块内部的前提下,设计进行了全区道路等级研究,合理地缩小道路路幅宽度,使道路更加贴合山地地形,减少山地开挖和边坡建设。同时,道路布置也更加灵活,为满足竖向设计创造条件。

最终,全区主干道设置为7米宽,本次设计的一期区块内主车道的路幅设置为4米,能够为电瓶车以及消防车的通行提供服务,主要道路从山底到山顶环通。次要道路由2.5米电瓶车道加1.5米宽健步道组成,深入组团内部,尽端设置回车场。所有的主干道和次要道路均满足消防车道要求,坡度控制在5%以内。

(三)规划布局

结合既有的山地结构进行规划设计,不能单纯地沿用平地建筑从总图开始的设计手法,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剖面入手。设计首先对场地坡度进行梳理,如图2所示。然后结合项目地形剖面特点,设计了若干契合于该地形的建筑剖面形式(如图3),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其中剖面5与实际的项目规划情况较为符合,既适应于场地高差、满足地块的建筑限高,又能兼顾建筑的自遮挡,使户户均有一层可越过前排建筑远眺。

5ee0941d8d10d_html_5ed99e0ced647feb.png

图2:场地剖面梳理

5ee0941d8d10d_html_e279e14185e37539.png

图3:剖面规划

常规来看,低层建筑体量较小,布置灵活,更适合于山地建设。但为了满足容积率要求,本地块内还需设置大量多层建筑。经过多方综合分析之后,最终在山脚和山腰处设置四、五层的多层台地式建筑,下层建筑的屋顶可以作为上层建筑的露台或庭院来使用,不仅能够实现集约化建筑规划理念,也可以进一步拓展每栋建筑的视野范围,每一排建筑均能越过前排屋顶远眺千岛湖的自然风光。台地式建筑利用了地形结构的优势,依山而建,加强建筑与地形之间的契合程度,建筑仿佛从山体中生长出来。

将多层建筑设置在山脚和山腰,还有一个重要考虑是保证建筑的轮廓线在山顶的轮廓线之内,减少对山体轮廓线的破坏。山体成为建筑的背景,柔和城市界面,这是对自然的尊重。

山顶上则设置两层的低层建筑,建筑标高顺应山势而变,最大限度的尊重原始山体标高。另外合理地使用吊脚楼,减少护坡挡墙的使用,不仅能够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也能够进一步减少填挖方工程,降低对于原始地貌的破坏和影响,达到山地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统一。

5ee0941d8d10d_html_a78ec93a7d39e2d0.jpg

图4:典型场地大剖面

确定竖向规划设计的原则以后,在总图平面设计上,设计以地形趋势为依据,通过疏密有致的建筑布局,将建筑进行组团化布置。组团之间留出大量原始绿地,形成绿化通廊,既减少水土流水,又能为景观设计留出空间,为用户提供生态化的室外活动场地。放大的空间还能减轻墙壁效应的影响,最大程度上提升观景视线的通达性。

(四)立面效果

千岛湖的山水得天独厚,设计师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建筑形象才能回馈这样的山水环境?理想的效果,是生于自然,融于自然,凸显山林景观,而弱化建筑体量。

对于多层台地式建筑,设计最终希望强调“景框”的重复元素来回应美景。通过不同角度的观景平台设计,每一个“景框”都是一幅具有特色的景观画,不仅能够彰显整体建筑的观景价值,也能加强居住建筑与风景之间的联系。

位于山顶的低层建筑,则强调曲折的屋顶来回应蜿蜒的山体天际线。整体采用两层体量,双坡屋顶,营造轻松的度假体验。

5ee0941d8d10d_html_d19bafda9d819786.png5ee0941d8d10d_html_e10f5266ab0f091a.jpg

图5:建筑立面(备注:若版面不够,此两张图片可删)

建筑体验是建立在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之间平衡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的3]。自然环境是主角,而作为配角的建筑,设计手法虽然简洁,但设计细节却不可不重视。设计选用大量在地性的朴实的建筑材料,与山林环境相互协调。粗粝的毛石、原木色彩温暖,亲切自然,而具有当地特色的质感白墙、玻璃栏板冷感精致,两者结合,营造别致的美感。

(五)景观设计

就中国的居住建筑理念来讲,山水田园式的风格是城市化建设的最终目的4]。本项目借助千岛湖风景区的优美自然优势,利用高低起伏的山体环境,打造了崇尚自然的建筑景观环境。

首先,起伏的山地凸显了自然地理构造的魅力,良好地应用山地的高低起伏变化来增加景观的独特韵味,是山地居住建筑开发过程中的主要措施。由自然生长而形成的山地结构具有柔和的外轮廓线条,可以加强背景的烘托作用,弱化了建筑的生硬感,使山地建筑更加错落有致,具备线条美感和轮廓美感,可以进一步符合人们心理上的观赏需求。

设计上将多层建筑置于山腰和山脚,使其天际线不超过原有山地的轮廓线。将低层建筑置于山顶,顺应山体轮廓高低起伏。并在建筑空隙之内种植高大乔木,掩映建筑,使建筑和山体和谐共生。植物配置上也考虑原生植被为主,并利用不同植物的枯荣期,营造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

其次,在景观设计上充分利用高差,结合建筑体量打造竖向变化丰富的台地花园、山地观景及活动空间。通过室内外空间的互动与渗透,强化山地景观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利用建筑本身形成景观层次,对建筑进行多方位的绿化设计,例如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和建筑装饰绿化等,创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空间。

最后,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对于原生态湖岸的影响,据景观敏感度、生态敏感度和使用功能的不同,提出不同的保护利用方式。大部分以自然植被为主,局部景观敏感度较低的低缓半岛,利用栈道、亲水平台以及浮桥等人工设施来加强亲水性。同时这些附属设施的设计以自然风格为主,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氛围。

总结语:

本文以千岛湖亚运度假村一期项目开发为例,分析了在具有特殊自然景观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下的山地建筑开发难点。从生态化原则、交通系统、规划布局、立面效果、景观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论述如何以创新的规划建筑设计手法解决高容量的开发建设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山地建筑是生态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分支,希望在相关工程开发过程中,设计师能在兼顾经济利益的同时,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的开发理念,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梁梅.谈山地居住建筑小区开发设计—以重庆山地居住建筑小区为例[J].中外建筑,2005(05):24-27.

[2]杨华金.云南中等海拔地区城镇山地居住建筑设计探索[D].昆明理工大学,2005.

[3]许华华.山地住区节地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9.

[4]余廷墨.基于文化观的山地城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