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学习中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新型农民培训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2

农民在学习中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新型农民培训策略

周飞

江苏农民培训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是一项关系到“三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入手,研究其培训的基本路径与策略,以期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促进农民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农民教育;心理行为特征;培训策略

农民是我国农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而全面小康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亿万新型农民的积极参与和能动性的发挥。大力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职业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因素和根本保障。

一、农民在学习中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首先,社会主义发展新形势下的农民在市场经济和科技兴农的影响下,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与个人家庭致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地位、寻求个人发展,以及对子女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1]。由于其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容易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借助积累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次,农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家庭负担重,学习时间有限,加上年龄较大,精力容易分散,记忆能力较差。因此,虽然其接受知识快,但是因为要自行安排生产劳动时间,作息制度不统一,而且学习时间分散、不易集中等问题,导致其缺乏实践操作,学习的实际效率并不高。

第三,农民是务实主义者,期望学习后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又不敢冒风险,缺乏发展后劲。大部分存在小富即安的观念。在学习中他们期望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最好教学目的能与他们的致富要求相一致,使他们学习后就能取得经济收益,而不是增加他们更多的学习费用和经济困难。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农业部出台的“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

新型农民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理念与目标,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核心载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应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之上,按照需求进行设置,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等不断涌现的现状,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自身素质的要求与时俱进,达到培养“懂生产、擅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树立以实用为目的教育理念,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

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新型农民,必须创新培训思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断摸索现代农民技术培训的新模式。

课程可采用模块化或融合式学科教学,选择以课堂讲授和实训实习为主,有些内容模块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部分教学内容可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践学习可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将实践学习按照生产季节进行系统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互作实习。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职业农民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使学员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过程,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同时,要紧密围绕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把培育新农民、服务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与提高农民总体素质结合起来,选准载体,依托项目,统筹资源,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机制,在调动农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培训效果上,实现农民自身发展。

(三)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有机衔接,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探索出符合本地民情教育培训模式,根据区域产业和经济的特点特色,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同时,针对目前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年龄普遍较大的实际,要注重把培训的对象从今日奉献在农业第一线的农民向未来的新农民延伸。注重长期投入,强化新型职业农民从行业进入到职业提升全过程培育和知识、技能、经营管理全要素培训。通过规划引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制定政府行政规章保障规划实施,构筑一个既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又切合各地发展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结语:

农民工培训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职业胜任力,除非所学知识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迁移运用,并以某种形式转化为工作绩效,否则培训投入所产生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培训必须深入分析农民在学习中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通过合理运用培训方法,对农民心理和行为特征开展非常有效的改革和优化。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必须以农民在学习中的心理行为特征为立足点,构建独立灵活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促使农业发展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促使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忠明,任鑫,田丽君.新型职业农民心理资本与自我导向学习的关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6):47-55.

[2]孟凡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受教育的心理需求分析 ——基于吉林省某乡村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0):48-51.

[3]欧阳忠明 任鑫 田丽君.新型职业农民心理资本与自我导向学习的关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6).

作者简介:周飞,男(1987.4.21—),汉族,江苏沭阳人,本科学历,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农业职业教育、农民学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