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机制在血液科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5
/ 2

多学科协作机制在血液科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效果

万丹 杨英【 通讯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 探究多学科协作机制在血液科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效果。方法 抽取血液科2019年7月-12月864名患者,其中2019年7月-2019年9月收治的432名患者为干预前组,采用普通管理模式;2019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32名患者为干预后组,采用多学科协作机制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结果 干预后组患者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干预前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明显低于干预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多学科协作机制在血液科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具有良好效果,可提高科室的整体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多学科协作机制;CRE主动筛查;防控效果

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ent Organisms,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其中最需要关注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主要包括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三种类型[1]。随着疑难杂症的不断增加,导致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抗生素的滥用、不合理使用致使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增加,从而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2]。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并采取多学科协作机制有效控制感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血液病患者易感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化疗常用通道)等侵入性操作;接受3种及以上抗菌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感染者);既往多次或长期住院(血液病患者需多次入院化疗);既往有MDRO定植或感染史

1.1.2 选取血液科2019年7-12月864名收治的患者,共检出17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其中2019年7月-9月432名患者为干预前组,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108例;2019年10月-12月432名患者为干预后组,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70例。本研究选取的患者均无药物过敏史,确诊前均无其他基础疾病,均对本次研究方案知晓并自愿配合研究。

1.2 检出方法

1.2.1 送检时间节点:血液科患者入科取样送检;化疗后粒缺发热取样送检,检出CRE后调整用药方案并继续送检;其他部位分离CRE取样送检;移植后取样送检

1.2.2 送检方法:2019年已全科开展CRE主动筛查(包含直肠试子筛查,或其他部位如引流的伤口或疑似定植部位),阳性率较为集中;为了提高血培养标本的合格和阳性率,推荐常规使用双侧双瓶(即2份):指双侧手臂(或2个不同的采血部位)同时采集需氧瓶和厌氧瓶各一套(共4瓶),尽可能在输注抗菌药物之前抽取标本,每瓶抽取8ml,每周送检一次,如有留置管可从导管采集一套,另外从手臂抽取一套3;真菌检出主要来源真菌培养及鉴定,而痰培养和血真菌培养阳性率极低;其他检测方法还有咽试子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等

2.1管理方法干预前组采用普通管理模式加强科室感染防控,干预后组采用多重耐药菌管理多学科协作机制,主要管理措施有:(1)多重耐药菌管理多学科协作机制,主要由医务处、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药剂科、微生物实验室组成(2)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召集,由医院感染管理主管院长主持,医务处、药剂科、微生物实验室、护理部参加,必要时邀请有关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负责人及专家参加(3)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时及时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以医院感染通讯形式发布细菌耐药性检测报告(4)原则:一旦检出多重耐药菌(无论是院外感染、院内感染还是定植),均需采取接触隔离措施(5)晨间交班时告知全科医务人员,落实接触隔离措施;开隔离医嘱,首选单间,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4;填写《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督察表》,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床旁备快速手消、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隔离衣,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物品器械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限制探视及加强陪护人员管理宣教,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加强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接触预防(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进行手卫生5);医务人员实施操作时,应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每天对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进行清洁消毒;患者外出检查或转诊前通知相关科室(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感染率升高或者菌群失调,有效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6(7)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h)方可解除隔离;若怀疑痰标本或血标本结果是污染菌,在再次送检证实前,仍应实施接触隔离

2.2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感染发生率

2.3 统计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干预前组

432

380

52

87.96

干预后组

432

418

14

96.76

χ2

0

7.335

8.653

3.642

p值

<0.05

表2两组患者感染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感染数

感染率(%)

干预前组

432

108

0.25

干预后组

432

70

0.16

χ2

0

7.286

0.824

p值

<0.05

3.结果

3.1 对比分析患者满意度干预后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干预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对比分析患者感染率干预前组感染患者108例,总发生率为0.25%;干预后组感染患者70例,总发生率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讨论

多重耐药菌是细菌变异及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者病死率高于敏感菌感染者或未感染者,感染后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多重耐药菌可通过多种形式传播,且传播非常快,医院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医务人员的手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他们近处的环境,因此,推进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意义重大,不但可以减少感染发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死亡和患者经济负担,还可以提高医疗质量。

多学科协作机制是通过医院各个部门加强管理,实施不同措施,从各个可能出现感染的环节进行切断,完善优化消毒管理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综合全方位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7。结果显示,干预后组满意度高于干预前组,患者感染率低于干预前组。综上所述,多学科协作机制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必杰.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13):1921-1926.

[2]陈静.关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探讨[J].健康周刊,2018,4(4):197.

[3]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blood culture:guidelines for approval[2].American society fo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CLSI),2007

[4]周蓉.基层医院多部门协作管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的实践体会[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17-18.

[5]沈燕,胡必杰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

[6]李晓宇,侯燕.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对策探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17,37(2):35-36.

[7]郭广芹,董玉敏,高文杰等.多部门协作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研究[J].转化医学杂志,2015(3):151-15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