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不混乱,互动增交往 --混龄游戏实践二三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2
/ 2

混龄不混乱,互动增交往 --混龄游戏实践二三思

纪乐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幼儿园 719000

混龄游戏让幼儿可以接触更多的年龄、性格、能力不同的幼儿,在交流、模仿、示范、互助中积累经验、拓宽认知、进一步强化幼儿交往技能,有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发展。混龄游戏将年龄跨度大于等于一岁的幼儿组织在一起,以游戏促进交往,让幼儿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也能让幼儿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丰富自己的社交策略,为良好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在游戏中,通过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交往互动,形成互相学习和协同游戏的氛围,让幼儿在主动交往和自主地“教与学”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但是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小大班幼儿混龄交往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混龄游戏问题之思

1.幼儿在游戏中缺乏交往互动,主要以独自游戏为主

大多数教师认为,给幼儿提供一个好的游戏环境和充足的游戏材料就可以了,在开展混龄角色游戏之前教师也并没有提前设计和规划好游戏,部分教师仅仅是把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组织在一个环境中,其他完全放手不管,不理会不同阶段幼儿发展需求,不针对幼儿发展需要设计相应内容,这大大影响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不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交往的兴趣。

案例:小包来到扮演区后,径直走到材料区,右手拿了一个锅,左手拿了一个锅铲,然后飞快的走到木墩旁,把锅子放到木墩上,然后又返回材料区拿了一些碗用推车运回来。之后她双手叉腰说:“我们今天来做好吃的菜,烧什么呢?”说着她坐了下来,然后看着锅子在思考着什么。这时旁边的声响吸引了她,她顺势抬头看了过去。原来小木屋里有小朋友在给小宝宝铺床、准备食物呢。她看了约5秒钟,然后站了起来说:“我知道了,我要烧萝卜汤,因为小宝宝喝萝卜汤营养,会长的很健康而且还要吃玉米,玉米甜甜的。”于是她回到材料区拿了胡萝卜和电水壶。她说把烧好的萝卜放到水壶里泡一泡,萝卜的味道就不会那么重了,小宝宝会很喜欢喝的。说完她开始用力的翻炒起来,一边炒一边唱:“加油干嘿哟,加油干嘿哟。”整个翻炒的过程持续了约两分钟。然后她走到木屋旁对其中一名小班弟弟说:“我给你们的小宝宝准备了萝卜汤和玉米,我马上盛起来给你们端来奥。”说完她转身去盛萝卜汤。她端着萝卜汤往前走。弟弟则安静的坐在一旁双手环抱在一起,认真的看着姐姐的一举一动。

小包游戏水平比较高,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玩什么,怎么玩,由此可以看出该名幼儿前期经验比较丰富,对于这个区域她很熟悉了。在游戏中该名幼儿专注力比较高,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当别的小朋友在看乌龟、小鱼时,她专注的炒菜),对于游戏的材料她能很好的利用,用什么拿什么。在游戏中,整个过程姐姐和结对的弟弟几乎没有合作游戏,姐姐也沉迷在自己的游戏中,而弟弟则选择观望。

2.混龄交往缺乏有效指导,幼儿交往主题单一

幼儿混龄交往过程中的主题有:邀请、建议指导、请教、抢夺物品、合作游戏、炫耀等等。在混龄游戏中因年龄的差异,大龄幼儿会产生更强的主动性、控制性,而年龄较小的幼儿则是被动参与较多,甚至是不能参与其中。以至于混龄交往的主题单一。部分教师在混龄游戏活动中扮演的是消极观察的角色,对幼儿的观察和科学性的指导存在不足。当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的引导幼儿深入游戏,继续游戏,引导幼儿学会交往的技能,教师不能再旁观游戏,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姐姐说:“我去拿个推车,再拿些蔬菜水果,你等我哟。”妹妹说:“好的,姐姐我就在这边等你奥。”妹妹站在小灶旁边,这时戎宝带着弟弟也过来了,戎宝顺势就把锅放在了小灶上。而一旁的妹妹则一言不发,默默看着。姐姐回来了看到没有多余的灶了,就拉着妹妹的手说:“妹妹,你看,我们再往里面走走吧,里面还有灶。”这时妹妹说:“姐姐我想要个小兔子宝宝,我想去拿一个。”姐姐说:“我们现在要去烧菜、做饭小兔子等会儿拿。”妹妹停在那里,手插着围裙口袋说:“姐姐,小兔子也饿,也想吃饭。”姐姐说:“妹妹,小兔子会等我们去的,我们先做饭。”妹妹低着头,一言不发。

二、混龄游戏策略之析

(一)创设和谐的混龄环境,满足幼儿混龄交往的需求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班幼儿能够主动与大班幼儿交往,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排斥与大班幼儿交往,小班幼儿有与大班幼儿交往的需求,这发展了小班幼儿交往的方式,对大班幼儿而言也起到补充的作用,这比同龄交往获得更多的经验。在混龄角色游戏中幼儿不仅能体会到游戏的愉悦,更多的是获得了社会性的发展。小班幼儿爱模仿,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在混龄游戏中加强对动作的模仿和学习,以此来获得更好的经验积累。在混龄游戏环境创设中,教师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能力的差异,既要让哥哥姐姐“能吃饱”,也要让弟弟妹妹“吃得了”,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应有的成长,促使每个幼儿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我们要给予大班幼儿管理、组织小班幼儿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让幼儿体会关爱、帮助小班幼儿的情感,当然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指导。陶行知在小先生制中提出的一个原则“即知即传人”,小先生的职务就是教人去教人。只有这样的“给”才具有更大意义。通过“给”完成角色模仿和角色转换。我们要利用女孩子擅用的语言交往方式来引导女孩子对小班幼儿的照顾和关爱,这样既让幼儿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又能够让小班幼儿对大班幼儿发起主动交往,幼儿在交往中通过模仿、感知、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幼儿在这种爱的环境下成长,这其中的收获远比同龄交往多得多。

(二)提高教师观察指导能力,夯实相关理论基础

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有利于幼儿顺利的进行混龄交往,很多老师觉得角色游戏没有可以观察的必要,因为游戏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积累,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就忽视了《纲要》里指出的教师是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这一核心理念,多数教师缺乏对幼儿游戏过程的解读和指导,这也就无法准确的了解幼儿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幼儿的需要,这也就使得幼儿混龄交往出现种种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观察游戏,知道适宜的介入时机。在游戏中我们要及时的观察幼儿的游戏反应,要科学的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分析和读,从中了解幼儿、发现幼儿。其次注意指导方法,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困难,无法继续进行游戏时,教师理恰当指导,引导幼儿继续进行游戏,但要采取隐性的方式,不能强制、随意打断幼儿的游戏,盲目的垂直式介入是不可取的。最后关注个别幼儿,因材施教。在游戏中可能有些幼儿会胆小、羞怯,不愿意参加角色游戏,这时老师更应该关注和重视这些幼儿,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往,帮助他们减少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的各种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