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葛根素注射液联合丁苯肽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分析与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6
/ 2

应用葛根素注射液联合丁苯肽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分析与评价

田晓曼 1 沈晶晶 3 袁利霞 2 栗军华 3

灵寿县医院( 1.神经内科 2.妇产科 3.儿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500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在脑梗死治疗中联合应用葛根素注射液及丁苯肽的有效性。方法:以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从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进行分组,所有患者都应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使用丁苯肽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予以比较,并分析随访半年以后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高;分析半年后两组患者NIHSS及ADL评分可知,观察组患者评分均存在优势,于统计学软件下对以上组间数据差异予以分析,结果显示P<0.05,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存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治疗中联合应用葛根素注射液及丁苯肽,可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葛根素注射液;丁苯肽;脑梗死;有效性;分析评价

治疗脑梗死的常用方法为给氧、控制颅内压、控制血糖及血压,并给予药物保护神经系统,为研究何种药物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有效性更高,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脑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选取90例我院在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并实施随机数字表分组,参照组及观察组患者各为45例,观察组患者由26例男性及19例女性组成,年龄最高者72岁,年龄最低者41岁,均值为(54.66±5.39)岁,发病时间最长2.8个月,最短28天,均值为(1.24±0.55)个月,治疗前NIHSS评分均值为(22.87±6.84)分;参照组患者由23例男性及22例女性组成,年龄最高者74岁,年龄最低者38岁,均值为(54.21±5.33)岁,发病时间最长3.2个月,最短25天,均值为(1.22±0.51)个月,治疗前NIHSS评分均值为(23.01±6.96)分。在统计学分析软件检验后可知,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至75岁之间;③能够配合完成全部研究;④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对同意书予以签署;⑤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标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脑部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③近期使用过其他药物进行治疗;④其他治疗中应用的药物与本次研究药物存在配伍禁忌;⑤意识不清晰;⑥中途退出研究;⑦无法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将常规治疗应用于所有患者中,包括给予阿托伐他汀、神经节苷脂及阿司匹林,同时将葛根素注射液及丁苯肽应用于观察组患者治疗中,方法为剂量100ml葛根注射液(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293)每天静脉注射一次,并给予0.2g的丁苯肽(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进行每天三次口服,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治疗,并实施半年随访。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观察。

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四类,若患者症状恢复正常且NIHSS分数有超过90%的下降,视为治愈;若患者症状趋于正常,且有50%至89%的NIHSS评分下降,视为显效;若患者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且有20%至49%的NIHSS评分下降,视为有效;若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不显著或无改善,视为无效[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用NIHSS评分,分数与缺损程度呈正比;日常生活能力应用ADL量表评价,分数与生活能力呈正比。

1.5 统计学处理

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数据,表示为[n(%)],并于SPSS 17.0软件中予以X2检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为计量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差)并实施t检验,若统计学意义存在显著参考价值则P<0.0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参照组,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分析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分组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

15

13

10

7

84.44%

6(13.33)

参照组

12

10

8

15

66.67%

4(8.89)

X2

3.8503

0.4500

P

0.0497

0.5023

2.2 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神经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参照组,且P<0.05,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分析神经缺损程度及生活质量

分组

例数

NIHSS

ADL

观察组

45

9.58±1.21

69.03±10.08

参照组

45

11.42±1.54

59.11±10.35

t

6.3023

4.6060

P

0.0000

0.0000

3 讨论

在临床中脑梗死具有较高发生率,该疾病的病理机制为脑部血液供应受阻,从而导致脑组织软化或者坏死,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患者比例为70%左右,且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疾病与性别不存在相关性[3]。临床可将该疾病根据病因及病灶位置分为不同类型,患者以意识障碍,应激性溃疡为主要表现,若病情发展至晚期,还有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中脑梗死的关键治疗措施为保护半暗带神经元及对坏死区域增大予以预防,常用方式为溶栓,该方法效果良好但是“时间窗”会影响治疗效果,对于没有在最佳时间实施溶栓的患者效果未达到预期。除此之外,继发性脑损伤与氧自由基数量有关,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可使用药物达到清除自由基及保护脑神经的目的。作为提取于中药葛根中的葛根素,可使儿茶酚胺水平下降,并对冠状动脉予以扩张,使神经元凋亡得到抑制;而在脑梗死治疗中常用的丁苯肽,可使颅内血流量增加,同时对微循环予以纠正,抑制脑细胞损伤,使坏死区域减少[4]

本文研究证实,观察组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参照组,但仅治疗有效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另外随访半年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参照组,且评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在脑梗死治疗中联用葛根素注射液及丁苯肽可使治疗效果提高,并具有一定安全性,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素珍.葛根素注射液联合丁苯肽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94.

[2]刘迪.葛根素注射液联合丁苯肽用于脑梗死治疗的 可行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31):131-132.

[3]邢远,唐农,王晋平等.加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7,40(3):13-14.

[4]陈晓昌,朱翠平.丁苯肽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