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的 B超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8
/ 2

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的 B超分析

周银

大庆油田南区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414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B超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临床的应用价值,以有效防控肝炎肝硬化并发症即胆囊病变的发生,改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于我院施行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视为研究组;另在同期于我院施行体检的健康者中选取62例视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胆囊壁厚度明显更大,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重型乙型肝炎最厚、肝硬化次之;观察组患者胆囊病变率明显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检出异常率最低。结论:B超检查可以有效评估慢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将其应用于肝炎、肝硬化临床中,对于胆囊病变的临床诊疗极具参考价值。

关键词:B超检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病变

前言

乙型肝炎是一种因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染进一步造成的以体液、血液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可分为急性、慢性迁移两种,如得不得及时治疗,则极易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当前,医学临床乙型肝炎疾病诊断方式主要为血液病理,据临床研究表明,胆囊病变为慢性乙型肝炎肝患者和硬化患者临床最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到肝脏疾病预后[1]。本文旨在探究B超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临床的应用价值,以有效防控肝炎肝硬化并发症,特选择于我院施行住院治疗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施行研究,现将具体过程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于我院施行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视为研究组,其中22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重性乙型肝炎、19例肝硬化;4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8.5±4.3)岁;病程:(2.5~22)年。另在同期于我院施行体检的健康者中选取62例视为对照组,其中,45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9.2±4.2)岁。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B超检查前,禁食禁饮(8~12)h,均利用Acusonx300超声(探头为CH5~2MHz)施行检查。帮助患者取卧位施行全方位扫描,严密关注患者胆囊壁、胆囊内透声、胆总管内径等指标,正常胆囊壁:<3mm,对于已出现胆囊炎病症的患者施行针对性治疗,对于无病症但胆囊毛糙、增厚患者施行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

1.3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3.0施行数据分析,使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若P<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胆囊壁厚度和胆总管内径对比

B超检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胆囊壁厚度明显更大,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重型乙型肝炎最厚、肝硬化次之,详情可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胆囊壁厚度和胆总管内径对比(χ±s)

组别

总例数

胆囊壁厚度(mm)

胆总管内径(mm)

对照组

62

2.49±0.88

5.21±0.52

研究组

慢性乙型肝炎

22

5.02±1.26

5.36±0.52

重型乙型肝炎

21

5.75±1.87

5.34±0.56

肝硬化

19

5.53±1.12

5.36±0.51

2.2两组患者胆囊病变率对比

B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胆囊异常主要包括以下6种:胆囊壁毛糙、胆囊壁增厚、胆囊炎、胆囊壁水肿、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观察组患者胆囊病变率明显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检出异常率显著最低,详情请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胆囊病变率对比(n,%)

组别

总例数

胆囊异常例数

分布率

对照组

62

14

22.58

研究组

慢性乙型肝炎

22

12

54.55

重型乙型肝炎

21

18

81.82

肝硬化

19

18

94.74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既会影响肝脏功能,还会威胁到其他脏器。肝脏病毒极易累及全身系统,其中最常见损害在消化道,再加上胆囊与肝脏相邻,肝脏所分泌胆汁就贮存于胆囊之中,因而临床乙型肝炎极易引发胆囊病变[2]。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患者相比,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明显更大,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重型乙型肝炎最厚、肝硬化次之;观察组患者胆囊病变率明显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慢性乙型肝炎组检出异常率显著最低,更进一步验证了B超检查在慢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发生胆囊病变临床中的诊疗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研究中肝硬化患者的胆囊异常检出率极高,约94.74%,其中最主要病变为胆囊结石,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一致。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肝脏胆囊环境突变,主要原因在于慢性肝病患者经常发生高胆红素,再加上胆道出现感染造成胆盐生成量降低,肝细胞受损,如与胆汁混合,则会引发的胆道环境粘稠[3]。(1)胆结石来源复杂:非结合胆红素或胆固醇饱和等因素均会引发胆汁浓缩,产生胆固醇结晶、结石。(1)门静脉高压,极易引发胆道、胆囊静脉曲张瘀血、水肿,胆囊排空功能受损,进一步引发结石。

总而言之,肝脏病毒极易引发全身性疾病,以消化道损害最为常见,此次研究结果提示,肝脏病毒感染极易引发胆囊异变。B超检查可以有效评估慢性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将其应用于肝炎、肝硬化临床中,对于胆囊病变的临床诊疗极具参考价值。此外,定期利用B超对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施行胆囊病变检查,可以进一步掌握肝脏病变程度,有利于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郑健玲,吴寿洪,陈琼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9(8)970-972.

[2]张庆华,李燕萍.肝硬化和肝炎患者胆囊B超改变的观察与探讨[J].医学信息,2016,29(11):349-350.

[3]张丽芬,陈志锦,余冰冰.FibroTouch与B超、CT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早期诊断价值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0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