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5
/ 2

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张秀蓉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成都地质调查所 四川省成都市 610200

摘要:针对不同的建设工程要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做好对地质的勘探工作,对于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判断该工程建设的地质情况,根据分析结果对地质情况进行评估。在对地质灾害活动的治理过程中,随着施工技术和科学技术设备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水工环地质的实际应用,水工环地质有着较好的稳定性,可以对地质灾害活动进行检测预判,起到一个警示作用,有利于相关设计人员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基于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要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安全的影响。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其发生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并且,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展开,也会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一定程度说明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随着时代的更迭变化和对资源的开采,我国的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环境的恶劣变化带来的是更多地质灾害的产生,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地质灾害活动带来的破坏性比较强烈直观,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基于此基础,做好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护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地质灾害活动的防护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环节的对接关系,协调好各个勘测工作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水工环地质勘测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它有着实际的广泛应用意义。

1 水工环地质概述

水工环地质指的是通过对当前地区水文、工程、环境等地质情况的调查与勘察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并结合与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对其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随着地质技术的发展,水工环地质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过程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自身也是对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运动变化进行研究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在进行自然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水工环地质主要应用在地质调查、勘察以及检测等方面,具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水工环地质是防治自然地质灾害以及降低自然地质损失的主要措施,可以通过调查、监测以及预测等方式,来实现对自然地质灾害的预防。

2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2.1 地震

因板块相互间的运动而促使地壳剧烈运动的现象就称为地震。地震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即使拥有最先进的监测系统和设备也无法准确进行预警工作。因此,地震的发生会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的生活环境,甚至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除此之外,地震的震级有不同等级的划分,震级与其破坏力是成正比的。地震往往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其在瞬间的破坏力极强,威力极大,甚至有可能造成房屋建筑设施的瞬间坍塌,如果山区地区发生地震,很有可能诱发其他的,例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2 崩塌滑坡泥石流

像崩塌滑坡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难,重点是受到了山体地势、地形和地貌的干扰,一般会出现于山体的陡峭斜坡处。山体的形态发生改变,例如土壤石头等发生疏松的现象,就会极大程度上引发山体滑坡灾害。一般因为大雨的冲刷和长时间浸泡会发生泥石流灾害。如果是地下水活动比较剧烈,则会致使土壤的黏合程度降低、孔洞缝隙增大,导致土壤变得松动,然后因为岩石的重量挤压干扰,山体整体构造的安稳性受到影响而产生移动的状况,最后导致水土流失的现象。

2.3 地面沉降

称之为地面下沉或者地陷。在矿山工程经济的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地层的松散层固结压缩,这就会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下降运动,也称为地面沉降或地陷。自然因素包括构造沉降、地质变化、气候变化、地应力变化和地质自然固结。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开发利用地下流体资源、开采固体矿产、岩溶塌陷、软土地区与矿山工程建设有关的固结沉降等。

3 我国水工环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 地震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地震灾害是我们了解和接触最广的地质灾害,地震的产生是因为地壳的不规则移动,它是自然因素的一部分,根据地震发生现场环境来看,地震的产生往往造成巨大的破坏,无论是对自然风景还是人为建筑,其影响范围较广。基于水工环地质的特点,可以利用其特点预测地震产生的时间节点和大概方位,通过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个有效的可视化分析,调动宏观信息和微观信号的调配作用。

3.2 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措施

首先,在进行各种自然资源的采集与应用时要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在进行各种自然资源采集期间,必须严谨的根据中国有关自然资源的采集规范实施采掘,同时按照实际情况安排好采集后对采集区域地质自然环境的维护活动,整体性、细致化的监控好有可能会出现滑坡、泥石流的地区,另外,需要在规范的安全区域中安置显著的警醒标识,警示大家关注出行安全。其次,必须增强对滑坡、泥石流和地表塌陷区域的监控警示。最后,各个塌陷滑坡和泥石流的防御和治理活动,需要按照现实情况合理的进行施工建设,将防御活动的作用以最好的效果呈现出来。根据项目地质勘测成果和塌陷、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出现的规律,较快的规划出科学合理又经济有效的防御措施。按照相关的规范实施,科学的运用新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难的防御科技,例如V型槽的设计技术,能够提高排导成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稳固泥石流排导坡面,完成自然环保的可持续性前进。

3.3 在地面塌陷治理中的应用

地面沉降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变化及地质层上升、欠固结土层自然固结等。人为因素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流体、开采固体矿产等。目前,国内外防治地面沉降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建立和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加强对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的监测。开发新的替代水源,推广节水技术;调整地下水开发布局,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回灌区人工回灌;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实行有计划的开采和目标管理。

3.4 提高技术的应用

在水工环境地质勘察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来适当提升各项先进技术在水工环地质勘察检查中的应用。例如,基于卫星定位设备的运用,便可以通过采取准确定位的措施,来进行灾难的勘察,而且卫星定位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在对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其所使用的无线传输设施能够把感知到的全部的数据内容转变为无线电信号,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获得的信号实行全面整理。此外,RTK 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也同样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其可以通过运用相位差分。在从对应的展台发出数据后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并获得更加精确的数据反馈。而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运用基准站对已经整理好的相关灾难数据实行传送,RTK 技术运用通过整理好的接受设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工环地质既是自然灾害治理的基础,也是进行地质灾害分析的基础条件。而其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需要通过其在工程地质环境勘探、现场勘查与调查的加强、提高人员及时能力、保障地质环境勘察的质量、提高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调控,实现对自然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 燕强珍.水工环地质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9(5):290,292.

[2] 王恒,卢家龙.浅析矿山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策[J].科技风,2018,No.345(13):122-123.

[3] 宋宝业.水工环地质勘察及遥感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实践[J].世界有色金属,2018(04):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