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哲学的“ 和谐” 思想及其作用

/ 1

我国传统哲学的“ 和谐” 思想及其作用

吐逊江 .胡达拜尔迪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喀什 844008)

(一)

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当前,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建立和谐社会。我国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中国传统哲学家还提出了“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解决矛盾的辩证方法。如西周末期的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二)

 中华民族56个兄弟姐妹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个兄弟民族在其文化传统中都有求和谐的内容,维吾尔族也不例外。维吾尔族的风俗当中,有很多求和谐的内容。在维吾尔族人生活中,每当一个家庭成员去世了,熟人、朋友即使不认识的人一听到这个消息,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会走过来问候。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变得乐于助人,什么样的忙都愿意帮,缺什么就送什么。埋葬死者之前,维吾尔族人习惯要举行一个洗礼,这个礼仪实际上是给死人洗澡,这会有点恐惧感,但这种礼仪谁都愿意参加,谁也不会嫌死人身上有气味或别的什么。家里有人去世后,屋子里会不停地有来来往往的人,直到亲人去世的第40天都会有人来陪。

三)

  第一,如果有一家维吾尔族人的儿子或女儿要结婚,那么别人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去祝福,送去婚宴当天摆在桌子上的甜点和小吃,还有些人会送更贵重的礼品,比如像地毯、金首饰等礼物。现在婚礼都在宴会厅举办,以前没有宴会厅的时候,都会在大型食堂举办。当时,没有服务员来干煮饭、收拾桌子等工作,这时熟人、朋友、同事、同学等人都会自动来帮忙。举办婚宴的前一天,邻居家的女人都会拿着自家的菜刀来帮主人干活,这时谁也不会说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责任,做得很好。

  第二,如果有人住院了,或者生病了,会有很多人去看望,有时候还因为去看望病人这件小事使多年的仇恨都会化解。

第三,从上面这些风俗中,可看出这么一个道德倾向:喜人之喜,忧人之忧,能跳出自我的栅栏去体味他人的情感,在我和他之间不设置情感壁垒,这是非常高尚的情操。这种情操几乎在维吾尔民族身上都有体现,如果有谁不这样做,对这种传统风俗表示冷漠,那么他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第四,在维吾尔族人当中,有一种维护好传统的舆论,这些舆论的主体,多半是年老有声望的长者,有谁不按传统办事,他们就会发出指责,所以千百年中,这些美好传统一代传一代,直到今天。

  第一,和谐有好多种,有家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维吾尔族这些风俗表现了两种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这两种和谐是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看社会和人有没有一种亲和关系,当一个家庭有事,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帮忙,社会是由人组织起来的,那么从各方面来的人就会使人感受到这是社会帮助他的,因此他就改善了与社会的关系,人就感觉到社会对人亲和,那么人也会对社会亲和,那么这样就建立了亲和关系。

  第二,社会是由人组织起来的,人和他人的交往就是和社会的交往,人和人交往中出现的和谐关系就是人和社会的亲和关系。

  第三,人是生活在众人之中,也就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当社会个体成员被一种亲和力和众人联结在一起的时候,他就不会感到孤独,甚至会有一种安全感,他不愁,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没人伸出友谊的支援之手。社会对他如此,他对社会的回报也如此,你如此,我如此,社会就更和谐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引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2015年民族出版出版的福乐智慧》汉语诵读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