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G1块成藏特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07
/ 2

SHG1块成藏特征研究

张文慧

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研究院

摘要SHG1块位于东营市河口区北部海域,构造上位于渤中坳陷与济阳坳陷交会处埕北低凸起中部,目前完钻探井3口,其中SH-1和SH-2下古生界试油,分别获高产。本论文在前期勘探基础上,从地层发育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油藏特征等方面研究区块成藏特征。

关键字:SHG1块,地层发育,构造特征,油藏特征

1.工区基本概况

SHG1块地处东营市河口区北部海域,位于胜利海上埕岛油田北西部。构造上位于渤中坳陷与济阳坳陷交会处的埕北低凸起中部,埕北古潜山带上局部高点,南西为埕北凹陷,南东为桩东凹陷,北东为渤中凹陷。其油层系有下古生界及馆陶组,其中下古生界是主要含油层系。

2.下古生界地层特征

SHG1块下古生界地层为华北地台正常地层层序,是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泥页岩沉积,横向分布稳定,井间地层可对比性强。以SH-1井为标准井地层对比。研究区3口井只有SH-1井钻遇了下古生界奥陶系以及寒武系的全部地层,SH-3井钻遇了奥陶系八陡组和上马家沟组,SH-2井只钻遇奥陶系的八陡组。

SH-1井揭示下古生界地层视厚度1325m,SH-1、SH-2、SH-3井均由八陡组进入下古生界潜山,SH-1井和SH-3井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地层缺失,SH-2井存有上古生界地层,厚度为35m。

FMI成像测井显示,SH-1和SH-3井地层产状倾向分别为北东35°和北东55°,倾角分别为20°和27°。本区主要出露奥陶系和寒武系地层,且SHG1块目前地层产状一致,说明下古生界地层厚度大,且地层横向分布比较稳定。

3.构造特征

埕北大断层控制本区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起主要控制作用,是本区油源断层。多期区域构造运动影响下,本区经受复杂断裂以及剥蚀作用,为油气成藏创造了良好条件。早期遭受挤压、剥蚀,后期在拉张力作用下,块体沿边界大断层逐渐脱离主体形成,按照构造作用分类属于滑脱褶皱山。潜山由中生界、下古生界、太古界三层结构组成,第三系是在潜山背景上形成的大型超覆~披覆构造。

从下古生界顶面构造图以及地震剖面上分析,该区受南界大断层控制,发育有丰富的北西西-南东东向断层。本区断层均为正断层,SHG1南断层为北西西-南东东走向,断面南倾,该断层控制SHG1,延伸长度约十几千米;埕北603北断层为南倾断层,为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延伸长度2千米左右,是受埕北断层影响次级断层。潜山内幕构造复杂,其顶面构造共解释七条断层。

4.储层特征

发育下古生界储层,地层岩性变化大,储集空间多,既具有准同生成因储集空间,也有后生和表生成因储集空间,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多样。突出特点是原生储集空间不发育,裂缝是储层重要储集和渗流空间。

研究区岩性以白云岩、灰岩、灰质白云岩为主,矿物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主要储层段在八陡组及冶里~亮甲山组,马家沟组也部分发育储层。

4.1储集空间类型

本井区下古生界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对油气富集起决定性作用的为次生储集空间,本区主要发育4种类型储集空间:晶间孔隙、晶簇孔洞、溶蚀孔洞、裂缝。

4.2裂缝网络系统

裂缝类型包括风化缝和构造缝。在风化壳附近,裂缝发育密集,通常是储层发育段。完钻的三口井这种裂缝发育明显。因八陡组白云岩为主,岩性脆,早期风化改造后,后期构造应力作用使八陡组裂缝十分发育,形成良好储层。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岩石破裂,又可分为挤压应力缝、剪应力缝、张应力缝等。

4.3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储层发育较好层位:八陡组、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冶里~亮甲山组。

八陡组:SH-1井示其地层厚度113m,钻遇Ⅰ+Ⅲ类储层厚度56.1m,储地比50%;SH-2揭示其地层厚度为37m,钻遇Ⅰ+Ⅲ类储层厚度24m,储地比为71%;SH-3井揭示其地层厚度为49m,钻遇Ⅰ+Ⅲ类储层厚度16.8m,储地比为34%。

上马家沟组:SH-1井示其地层厚度259m,钻遇Ⅰ+Ⅲ类储层厚度14.07m,储地比5%;SH-2未钻至上马家沟组;SH-3井揭示其地层厚度为99m,钻遇Ⅰ+Ⅲ类储层厚度11.7m,储地比12%。

下马家沟组:SH-1井示下马家沟组地层厚度227m,钻遇Ⅰ+Ⅲ类储层厚度10.3m,储地比5%。

冶里~亮甲山组:SH-1井示其地层厚度122m,钻遇Ⅰ+Ⅲ类储层厚度2.53m,储地比2%。

对该区储层分布规律总结:(1) 储层集中发育在奥陶系地层,寒武系地层仅有少量储层在个别井发育。从奥陶系分组统计储地比看,八陡组储层发育程度较高,储地比分别达到49%;其次是上、下马家沟组,储地比分别为7%和5%。(2)高角度裂缝发育密集段通常发育储层,这说明高角度裂缝对储层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下古生界地层沉积较早,后期经历复杂构造演化及剥蚀作用。分析认为影响储层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1)构造应力及断裂作用,埕岛地区经历多期强烈构造运动,潜山结构异常复杂,四周均为长期活动断层,下古生界裂缝非常发育。SH-3井FMI成像测井上观察到大量裂缝,可说明这一点。(2)风化壳:据钻井和取心资料,下古生界风化面下形成良好储集空间,表现为油气显示良好,钻时下降较快。从测井解释的储层发育情况来看,该井主要产油段均位于风化面附近,说明风化淋虑对储层发育起重要作用。(3)岩性:岩石性质决定下古生界次生储集空间类型及发育程度。

5.油藏特征

研究区下古生界油藏共取得2井3个层段原油性质资料,油藏原油性质较好,地面脱气油密度范围为0.8599g/cm3~0.8647g/cm3,原油粘度8.93mPa.s~15.1mPa.s,凝固点为28~31℃,含硫为0.12~0.23%。

下古生界各取得了一支高压物性样品,地层原油密度为0.7719g/cm3,地层油粘度3.88mPa.s,体积系数为1.183;油藏饱和压力为7.86MPa,油藏属低饱和油藏,饱和压力低,地饱压差大。

下古生界溶解气中甲烷在64.6%~85.02%之间,乙烷平均8.44%,CO20%~1.47%之间。天然气相对密度0.5396~0.9019,平均0.7684,属湿气。

下古生界地层水总矿化度在8718~89121mg/l之间,平均26436mg/l,Cl-含量在4520~50399mg/l之间,平均14315mg/l,水型NaHCO3和MgCl2

6.结论

研究区构造演化受埕北大断层控制,本区油藏油源断层对油气成藏起着主要控制作用。SHG1经受了复杂断裂以及剥蚀作用,为油气藏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储层主要受断块内局部高点和断层控制,油藏类型为稀油、低孔低渗底水块状油藏。

参考文献

[1] 冯斌.桩海地区下古生界潜山构造、储层及成藏特征[D].浙江:浙江大学,2008.

[2] 王贵磊.吐哈盆地致密砂岩油气储量计算方法与参数研究[D].哈尔滨:东北

石油大学,2014.

[3] 邓攀.适合中国陆相盆地的SEC油气储量评估方法(容积法)探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4] 王淑英.胜利油田垦东北部油区储层特征与预测技术应用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 王素芬.倾斜油水界面油藏形成机理及其储量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