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前沿技术在智能化装备保障中的方式和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07
/ 2

新兴前沿技术在智能化装备保障中的方式和应用研究

袁田 董珂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 100036

摘要:新兴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打破装备保障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机遇,引领装备保障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新兴前沿技术在智能化装备保障中的方式和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对智能化装备保障的发展趋势加以判断。

关键词:新兴前沿技术 智能化 装备保障

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军事智能革命已经加快了到来的脚步。军事智能革命将颠覆传统的作战理论、作战样式、作战方法,智能化战争成为战争形态演进及未来战争制胜的必然选择。为了适应战争形态及作战域的变化,必须充分研究在在装备保障领域利用新兴前沿技术实施智能化装备保障,以实现保障的快速高效、精准直达。

一、新兴前沿技术在智能化装备保障中的方式

新兴前沿技术在提升装备保障效益的同时,推动保障的重心向前线和后方两端迁移,带来保障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前方自我保障平稳起步,后方对前方的直接保障日益加强,中间层级通过与两端的互动逐渐弱化。

  1. 前方自我保障

以3D打印为代表的增材制造技术为装备保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一方面, 3D打印使前沿生产成为可能。受当前技术条件制约,装备保障只能采取“后方生产、成品储备、物流投送”的方式,实施大规模、全种类的保障,3D打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装备由多合3D打印机组成的小型工厂,直接生产各种急需物资与零部件,实现即需即补。另一方面,3D打印技术实现了机动伴随制造。其可以在任意地点生产任何物品的独特功能,给装备保障赋予了高度的灵活性。这意味着各型3D打印机可以安装在任何具有足够空间和抗颠簸能力的运载工具上,与作战力量同步机动提供伴随保障,从而提高了保障效益、降低了供应链损耗。

  1. 应召直达保障

当前,由于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为了减少浪费和盲目性,一般采取自上而下、逐级实施的保障模式,补给环节多、速度慢、时效性差。通过军事智能信息网络建设,配备智能化保障装备,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引用,可以精确掌握保障资源,准确预测部队需求,不断拓展直达配送的范围和空间,从工厂、战略战役保障基地,运用陆、海、空等运输手段,越过中间库存及中转环节,将保障物资直接输送到需求者手中。在必要的时候,分布式作战群,甚至作战单元可以直接将保障需求上报到指挥机构,由指挥机构决策实施越级的直达配送保障,这将成为装备保障的基本保障方式。

  1. 远程智能保障

随着智能信息网络、智能化系统的应用,远程保障正在向更高的智能化阶段过渡。智能化武器装备一般具有自检测、自监控能力,使后方专业保障人员可以实施远程操作。通过先进的传感、通信、操作系统,后方专家可以获取装备的各种状态信息,并遥控使用各类保障机器人,修理受损的武器装备。保障方式由传统的智能进行远程指导的“知识介入”,提升至依靠智能化系统的远程“行动介入”,前线部队接受的保障将类似于专家亲赴一线保障。通过军事智能信息网络,前方部队、后方专业保障人员紧密互动,通过智能化无人系统等保障手段,为前线部队提供高质量的保障服务,将成为一种常态。

二、前沿技术交叉融合在智能化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智能化装备保障已经铺面而来,但是其不是由一项或几项独立的技术推动的,而是由计算、网络等技术群融合运用所主导的。新兴前沿技术在智能化装备保障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保障指挥、远程支援以及智能维修等多个方面。

(一)保障指挥

装备保障指挥智能化是军队指挥智能化的重要内容,是前沿技术应用于装备指挥领域的重要实践,是提高装备保障效能的重要手段。智能化战争爆发突然、战争进程迅速,对装备保障指挥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做好战前装备保障资源储备的精确预测,在军事智能信息网络的支撑下,实施掌握战场态势、装备情况等信息,对装备保障进行科学决策,提高指挥效能和保障能力。

(二)远程支援

智能化武器装备大量装备必然带来保障难度的增大,参战人员及保障人员对装备的了解与维护依然需要依靠科研技术人员。在军事智能信息网络的支撑下,当武器装备出现难以诊断或修复的情况时,作战部队可以向后方或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请求指导,实现远程支援。同时,由于智能化网络的存在,战场上的信息可以实时传送,前后方的信息可以快速流转,后方各领域的专家可以实时对前方提供专业支援。

(三)智能维修

智能化战争作战进程快、强度高的特点必然带来战损率的增高,战场装备抢救抢修已经成为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撑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装备状态的智能监测已经成为可能。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可以随时掌握装备的状态,根据需要对装备进行保养维护,保证装备的作战效能。同时,新型材料的研发以及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可以迅速制造维修装备所需要的配件,快速恢复装备的作战能力。

三、智能化装备保障发展趋势

在智能化浪潮中,装备保障力量在变革压力下必须加快速度进行转型,按照专业分立、层次繁多的金字塔架构保障结构将日益瓦解,必须加速形成适应新军事需求的新型装备保障力量结构。新兴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打破装备保障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机遇,引领装备保障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指挥体系扁平化

信息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装备保障的方式与力量编成。当信息力不足时,难以掌握准确的保障时机、地点及需求变化,只能依靠设置多层保障层级,逐级向下保障,保障层级多、流程长、效益低,保障力量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智能化装备保障在军事智能信息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将信息流纵向贯穿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级,横向通达所有作战单元,不但能够实时掌握装备、资源动态,还可以精确预测部队需求,保障资源可以直达配送,无中间保障层的“哑铃式”结构日益成型。同时,打破军兵种保障藩篱,实行全军一体化保障已经成为共识。智能化的推进,将使装备保障指挥体系变得更加扁平化,也将导致保障指挥、力量结构发生彻底改变。

(二)保障力量模块化

保障力量模块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保障装备模块化构成。装备保障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保障装备也将具有不同的保障功能,在同一装备平台上配置具有不同保障功能的保障模块,加强保障装备的通用化,对于提升装备保障效能具有重大的意义。二是保障力量编组模块化。根据不同的任务需要,建立综合性多功能保障力量模块,即在建制内,编配不同保障专业、不同保障层级的装备保障力量,形成大跨度的专业性保障能力。构建精干、多能的装备保障力量,具备迅捷的机动能力、应急与持续保障能力、灵活高效的分散保障能力,以更好的适应传统与非传统作战任务。

(三)人机结合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的分布式作战形式将以人机混合编组为主,能够实现人机之间的能力互补来提升作战效能。无人装备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人的决策来实施;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需要依靠计算机辅助决策。同时,依靠人工外骨骼等装备人的作战及保障效能将大幅提升。无论对于作战还是对于保障,“人”与“机”将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作者:袁田、董珂,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庞宏亮.智能化战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2]范瑞州,郭凯.对无人智能化装备保障基本问题的思考[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9(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