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针灸理疗在肩周炎治疗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01
/ 2

探讨针灸理疗在肩周炎治疗中的作用

尹新生,廖国平,尹莺桦,邹端荣,谭雁峰,唐湘涛

常宁市中医医院 湖南常宁 4215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理疗在肩周炎治疗中对疼痛缓解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肩周炎患者164例作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各8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理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理疗,评估疼痛缓解情况,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49%、97.50%,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均疼痛严重且肩关节功能较差,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0天及治疗20天时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肩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且评分与同时间段对照组相比,改善程度更加明显,P<0.05。结论:针对肩周炎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理疗利于尽快缓解疼痛程度,促使肩关节功能有效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肩周炎作为临床常见骨伤科疾病,常见病因为软组织退化行变,长期过度劳损,伤后治疗不当,继而导致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等出现慢性特异性炎症,引发疼痛,活动受限等。采用单纯理疗如TDP、运动疗法、电脑中频治疗等对改善肩关节功能有一定作用。在理疗的同时再运用中医针灸进行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本次研究对中医针灸理疗在肩周炎治疗中对疼痛缓解、肩关节的功能恢复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肩周炎患者164例作为研究资料,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肩周炎患者164例作为研究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组各82例,均经X线检查确诊,表现出慢性劳损、肩部周围疼痛且满足《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对照组男患者50例,女患者32例,年龄在45岁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47.62±3.55岁,病程1年至6年;观察组男患者50例,女患者32例,年龄在46至72之间,平均年龄48.03±3.44岁,病程1年7年。经比较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1]

1.2.1 对照组 采用理疗方案如下:⑴温热疗法,引导患者放松肩关节,确保充足休息,选择TDP(特定电磁波之类疗法)在肩部进行照射治疗,利于促进血液循环,需注意控制温度,不宜过高,否则加剧疼痛程度,甚至烫伤;⑵运动疗法,由专业治疗师引导进行运动;⑶电脑中频治疗:协助患者仰卧位,在肩部前后两侧放置电极板,利用松紧带进行电极板固定治疗,注意将皮肤与电极板之间隔开,调节治疗仪频率为2-8KHZ ,并依据患者所耐受性进行调节,每天1次,每次20分钟,连续治疗20天。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上述理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可选择1.5寸30号进行针刺治疗:⑴手阳照经疼痛:给与肩髃穴、臂臑穴、曲池穴等针刺治疗;⑵手太阳经疼痛:给与肩外腧穴、臑俞穴、肩贞穴等针刺治疗;⑶手少阳经疼痛;给与肩髎穴、臑会穴及天髎穴等针刺治疗;⑷针灸治疗:选择1.5寸30号针灸针,将艾条套在针柄上燃烧,注意位置需距离皮肤4CM,燃烧2壮,时间为30min、10次/疗程,疗程间隔2天,共两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2]

疼痛缓解情况采用观察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包含治疗前、治疗10天、治疗20天。0分为无疼痛,10为最高剧痛,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ELLE评分量表进行测定,包含外展,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椎、手到嘴等,分数越高,肩关节功能越差,测定治疗前,治疗10天和治疗20Ian,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且可适当提起重物,肌肉萎缩恢复为治愈;疼痛明显缓解,但肩关节活动时伴随轻度酸痛,肌肉萎缩改善为显效;疼痛减轻但肩关节活动时感受明显,且肌肉萎缩改善有限;无效为不满足上述要求,尤其疼痛持续,肩关节活动不佳;治疗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述,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5eab94bc44146_html_5dc7f7ebfed92d50.gif ±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

82

50

18

12

2

97.56

对照组

82

36

20

10

16

80.49

表2 两组患者疼痛及肩关节改善效果分析

组别

例数

疼痛程度

肩关节功能

治疗前

治疗10天

治疗20天

治疗前

治疗10天

治疗20天

观察组

82

5.02±0.98

1.33±0.24

0.92±0.18

11.52±2.26

5.98±1.84

2.62±1.34

对照组

82

5.08±0.87

3.14±0.82

2.05±0.53

11.58±2.08

8.83±1.91

4.95±1.54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分析表1可知,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49%、97.56%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疼痛及肩关节改善效果分析

分析表2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均疼痛严重,且肩关节的功能较差,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0天及治疗20天后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肩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且评分与同时间段对照组相比,改善程度更加明显P<0.05。

3、讨论

肩周炎在中医中被纳入“漏肩风、冻结肩、痹症”等范畴,认为外感风寒湿邪、正气不足、经络不通及气血淤阻不通等主要病因,治疗需以疏通经络、改善气血等为主,选择中医针灸治疗能够依据患者的不同分型选择适宜的穴位进行针刺,起到疏导气血的功效。针灸治疗还可有效扩张肩部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利于改善血液循环系统,促进致痛物质的吸收和转移,减少疼痛程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80.49%和97.56%,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肩周炎治疗中采用中医针灸与理疗配合治疗方案对缓解疼痛有显著作用,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利于肩关节的恢复,该方案优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侯小转 肩关节周围炎的康复护理与预防 青岛医药卫生2016.45(3)227-229

[2] 陈霞 针刀为主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0例 新疆中医药 2015.3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