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0
/ 2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李婷婷 卢苹

德阳市人民医院 618000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影响。方法:采用数字随机对照法将本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收治慢性病86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43例。常规组给予内科住院2级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住院15天后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分,并经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干预组SCL-90量表中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惧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支持,纠正、解决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失衡等问题可有效改善其抑郁、焦虑、敏感等负面情绪,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配合临床治疗。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心理护理;症状自评量表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研究证实,慢性病对高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力丧失、自理能力下降等影响,给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压力[1]。心理化疗干预作为科学护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护理人员从心理、精神等方面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精心护理干预,从而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本研究旨在对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的心理问题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数字随机对照法将本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收治慢性病86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43例。干预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在65~85岁,平均年龄为(73.25±7.98)岁,慢性病:冠心病11例、糖尿病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肝硬化5例、其他10例;常规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在65~85岁,平均年龄为(73.09±7.03)岁,慢性病:冠心病15例、糖尿病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肝硬化3例、其他10例。经统计学分析干预组与常规组上述一般资料证实存在组间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规组行内科住院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常规形式的健康宣教,治疗时期的饮食护理,药物管理,定期在病房张贴疾病相关知识宣传单。

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护理,具体如下:①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干预的基础是良好的护患关系,只有取得患者的绝对信任,才能积极发挥治疗者的知识权威。护理人员需主动参与患者住院治疗的护理过程中;与内科医务工作者建立流畅的沟通途径,储备大量的慢性病相关知识,随机为患者的资讯提供正确指导;深入患者日常生活的同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每周两次跟随医生查房,与患者保留联系方式,方便随时交流。②心理疏导:因高龄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多力不从心,且自我生活能力较差以及子女不能终日陪伴身边等原因,易产生无用、孤独、寂寞等负面情绪。对此,护理人员需采用同情、理解的态度与其交流,耐心开导、鼓励信心,消除负面情绪。必要时需协助高龄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其感到温暖,主动配合治疗。此外,护理人员需通过与患者家属交流,对患者心理、生理及社会情况有较全面了解。

1.3观察指标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分[2]:该量表为评估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进行评估。量表分值为5等级,共为1分=无、2分=轻度、三分=中度、4分=相当重、5分=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表中,导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5e9cedeac110c_html_e8c997bafe5b6c82.gif ±s”,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组与常规组SCL-90量表比较

干预组SCL-90量表中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惧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组与常规组SCL-90量表比较(5e9cedeac110c_html_e8c997bafe5b6c82.gif±s

项目

干预组(43例)

常规组(43例)

t

P

人际敏感

1.66±0.65

2.35±0.98

3.848

0.000

抑郁

1.69±0.84

2.37±0.87

3.687

0.000

焦虑

1.66±0.67

2.18±0.78

3.316

0.001

恐惧

1.59±0.87

2.21±0.96

3.138

0.001

3讨论

慢性病多因病程漫长、无法治愈、长期吃药、定期就诊、经济压力以及多种并发症等因素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一旦此类问题得不到及时舒缓,就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有研究证实[3],心理状况是一种客观反映身体疾病的工具。当治疗身体疾病时不仅需要注重医疗技术水平,而且需进行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和疏导,帮助提升治疗效果[4]。陈瑛等[5]研究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慢性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应用SCL-90心理测量工具对实施心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老年慢性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施心理干预高龄患者SCL-90量表中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惧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这提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改善高龄患者抑郁、焦虑、敏感等负面情绪,从而利于护患关系发展。

综上所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支持,纠正、解决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失衡等问题可有效改善其抑郁、焦虑、敏感等负面情绪,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配合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志敏,张会敏,高杰, 等.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弹性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1):46-47.

[2]杨莹. 老年慢性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 中国疗养医学,2019,28(05):491-493.

[3]徐凤麟,孙建萍. 老年慢性病患者述情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8,53(01):105-109.

[4] 喻萍,崔海松,董晨杰, 等.共同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及其照顾者抑郁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7):1161-1164.

[5] 陈瑛,喻萍,童英, 等.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照顾者抑郁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2018,39(3):190-194.

作者简介:

李婷婷,1990.11.29,女,汉族,四川德阳,大学本科,护师。

卢苹(1991.12.16)女,汉,本科,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