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罗格列酮与格列美脲分散片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及不良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9
/ 3

研究罗格列酮与格列美脲分散片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及不良反应

廖小梅

和平县人民医院 广东河源 517200

【摘要】目的:研究罗格列酮与格列美脲分散片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5例。其中参照组给予格列美脲分散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联用罗格列酮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状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使用格列美脲分散片和罗格列酮进行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并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状况独臂差异并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所进行的治疗中使用罗格列酮与格列美脲分散片进行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有着推广价值。

关键词罗格列酮;格列美脲分散片;不良反应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胰岛素抵抗是引起2型糖尿病产生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胰岛素抵抗会贯穿2型糖尿病的整个过程,在糖尿病产生之后,B细胞的功能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所以,有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初始阶段可以使用磺脲类等一系列降糖药物对患者的血糖状况进行控制[1]。罗格列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全新的抗糖尿病药物,对于优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进而对患者的血糖加以控制,促进患者的尽快恢复。其效应主要体现为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优化胰岛素的抵抗能力,所以也叫做胰岛素增敏剂。随着罗格列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不管是医学界还是社会都对其用药的安全性进行了广泛重视[2]。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研究罗格列酮与格列美脲分散片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及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5例。其中参照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为25:30;年龄为20-50岁,平均年龄为(46.25±10.23)岁;病程为4-7年,平均病程为(4.98±3.36)年。观察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7:28;年龄为22-49岁,平均年龄为(46.28±11.39)岁;病程为3-7年,平均病程为(5.08±3.64)年。比较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资料等的对比并不显著,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有糖尿病症状,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2)病情平稳,未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3)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好。排除标准: (1)1 型糖尿病。(2)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3)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患者。(4)病例资料不齐全。

1.3方法

在控制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参照组给予格列美脲分散片(国药准字:H20100182,厂家: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每次1mg,一天一次,早餐前立即服用。如有必要,可逐渐增加每日剂量。糖尿病控制良好的患者,通常每日剂量为1mg至4mg格列美脲分散片[3]。观察组患者给予格列美脲分散片和罗格列酮(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399;生产企业: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进行联合治疗。其中,罗格列酮起始用量为一日4mg,单次服用。在经过12周的治疗之后,可以增加药量到每天8毫克,每天一次或者分为两次服用[4]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主要包括低血糖、胃肠道不适、视觉障碍、过敏反应。并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平均空腹血糖<7.0 mmol/L,或治疗后平均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下降≥40%;有效:临床症状略有改善,且平均空腹血糖<8.0 mmol/L,或治疗后平均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下较治疗前下降≥25%;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后平均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下降<2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表示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行卡方检验(P0.05)时即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并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参照组

55

24

20

11

80.00%

观察组

55

30

23

2

96.36%

t

7.065

P

0.007

2.2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观察组组间对比差异并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低血糖

胃肠道不适

视觉障碍

过敏反应

总发生率

参照组

55

1

1

0

2

7.27%

观察组

55

1

0

1

1

5.45%

5e9bf20c141cc_html_d8997fd41bbfa593.gif

0.152

P

0.696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磺脲类降糖药物治疗产生失效的主要因素为胰岛B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以及对磺脲类药物的敏感程度降低。早期实行胰岛素对血糖状况进行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胰岛B细胞进一步调整,进而促进胰岛细胞分泌功能的有效恢复[5]。相关研究报道表示,当前有很多糖尿病患者选择使用磺脲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有时会产生疗效下降或者是继发性失效的状况。然而磺脲类药物和罗格列酮的联合应用,其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这是由于这两种药物所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6]。罗格列酮可以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进行有效改善,从理论上来说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磺脲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延迟了继发性失效现象的产生。尽早地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利用相互协同的形式来降低血糖,能够使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7]

罗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罗格列酮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的高选择性、强效激动剂,激活PPAR-γ核受体,可对参与葡萄糖生成、转运和利用的胰岛素的反应基因的转录进行调控,引导糖代谢蛋白以及脂肪生成酶的表达,促使脂肪脑细胞以及其他细胞的尽快分化,强化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的抵抗,所以也叫做胰岛素增敏剂。在对糖尿病患者所进行的治疗中,格列美脲分散片和罗格列酮的联合使用,其用药安全性相对较高,不会对患者的心、肝肾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并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耐药性相对较高[9]。所以,联合治疗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对患者的血糖状况进行控制,并且也不会产生高胰岛素血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内源性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强化胰岛素的活性,对于2型糖尿病以及病程时间相对较长的患者来说,联合治疗的方式是非常关键的[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格列美脲分散片和罗格列酮进行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并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状况对比差异并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格列美脲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优于单用格列美脲,且安全性相当。

综上所述,罗格列酮和格列美脲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其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与单用格列美脲相当。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此结论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谭柏森. 罗格列酮与磺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的安全性与耐受性研究[J]. 心理月刊, 2019,2(16):21-22.

于文君. 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的系统评价[D]. 山东大学, 2017,23(102):430-431.

魏怡静, 薛威阳. 罗格列酮与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首次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比较[J]. 中国基层医药, 2017, 24(21):3314-3317.

闫桃荣. 应用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效果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2018,12(12):106-107.

周武强. 二甲双胍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35(21):73-74.

孟宪杰, 李莉, 常绍菊,等. 洛伐他汀联合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 山东医药, 2017, 57(46):53-54.

袁宁, 何明海, 王晓娟, et al.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7,3(4):513-514.

叶爱娇,诸乐飞,陶凯,王怡淳. 罗格列酮和胰岛素对治疗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患者的胰岛功能改善的比较[J]. 临床医学2018,3(11):40-42.

邱斌, 施利群. 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失效的Ⅱ型糖尿病的疗效[J]. 当代临床医刊, 2018, 23(2):9-10.

杨金奎, 狄福松, 等. 小剂量罗格列酮与磺脲类降糖药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Ⅱ期临床试验[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7, 18(2):83-86.

作者简介:廖小梅,女,1987年12月出生,本科学历,民族:汉;籍贯:广东河源;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药师、药学研究;职称:主管药师;职务:无;单位名称: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科室: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