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在骨科院感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3

PDCA在骨科院感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张文娇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零九医院骨一科 363000

目的 探讨 PDCA模式在控制骨科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骨科实施PDCA循环前后的临床资料,按其管理方法分为常规组和PDCA组。常规组为2018年1月~2018年6月实施PDCA循环前的临床资料,实施常规医院感染管理。PDCA 组为2018年7月~2018年12月实施PDCA循环后的临床资料,采用 PDCA 循环管理模式。观察方法 两组监测各抽取空气样品 180 份、物体表面 240 份、医护人员手 120份、消毒液 240 份、无菌物品 240 份。同时抽取常规组和PDCA组骨科手术患者各 300例,观察PDCA 循环法实施前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检出情况。结果 PDCA 组在环境、消毒隔离、安全及物品药品等管理评分中均高于常规组(P<0.01); 手术切口病原菌检出率低于常规组(P<0.01);手术切口感染率低于常规组(P<0.01); PDCA 组Ⅰ类、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分别为 0.49% 、3.16% ,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DCA组多项监测指标的合格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 骨科应用PDCA循环实现了预防在先的管理理念,为骨科院感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PDCA 循环是一种科学地、综合有效地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1]。本研究回顾性评估了我院骨科在应用 PDCA 循环前后的临床资料,为手术室控制感染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骨一科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前的临床资料作为常规组资料,2018年7月-2018 年12月我科实施 PDCA循环法管理后的临床资料作为PDCA组资料,两组监测各抽取空气样品180份、物体表面240份、医护人员手120份、消毒液240份、无菌物品240份。同时抽取常规组手术患者300例,其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18~74岁,平均(41.2±5.3) 岁,上肢骨折90 例,下肢骨折136例,脊柱骨折74 例;Ⅰ类切口208例,Ⅲ类切口92例;PDCA组300例,其中男181例,女119例,年 龄20~76岁,平 均( 45.1 ±5.7)岁,上肢骨折86例,下肢骨折138例,脊柱骨折76例,Ⅰ类切口205例,Ⅲ类切口9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监测物品及手术切口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实施常规院感管理 包括手术室环境消毒、灭菌监测,预防切口感染、消毒隔离、手卫生、无菌物品管理等常规防控工作。

1.2.1 PDCA 组采用 PDCA 循环管理模式 ①计划: 成立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的科内院感质控小组,按照《临床医院感染防控与质量管理规范》[2]的要求,完善科室院感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报告制度。对本科室的现状作分析,针对科室存在的院感核心问题制定出控制科室院感的各项计划书与目标控制评分表。包括环境卫生、科室废物管理、感染患者隔离管理等质控月评分表,并科内定期组织培训,学习相关知识。②实施: 由科内院感质控小组长负责培训并提升科室医护人员的环境卫生、手卫生、消毒隔离、医疗废弃物等管理水平,督促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单独划分出一块区域收治切口感染患者,并单独隔离管理,将病区与生活区、感染病区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病区使用移动式紫外线灯进行消毒,感染病区专人管理,规范感染病区的启用与终末消毒处理。③检查阶段: 科室院感质控小组长每天检查病区、无菌物品、消毒液等易出现差错的环节,以保证科室无菌物品及消毒液均在有效期内、病区卫生干净无死角。质控小组每月根据科内手卫生管理质控督查表、医疗废物管理质控督查表、感染病区管理质控督查表、环境卫生管理质控督查表、安全管理质控督查表所制定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督查结果责任到人与绩效挂钩。并定期请医院感染管理科参与监察评审,通过内部与外部的评估结果分析新的防控质量问题,不断循环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质控目标。④处置阶段: 科室院感质控小组每月底对骨科院感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结合科室特点进行总结和客观性的分析,找出不足逐条修改完善,并将改进目标和整改计划放置在下一个PDCA 循环管理模式中作为评价依据加以解决。使骨科院感工作得到连续、系统、长期的观察和监测,不断更新提升。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 PDCA 循环实施前后病原微生物检出率、切口感染率和科室病区消毒灭菌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表示,采取χ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DCA 循环法实施前后手术室综合评分比较。

PDCA 组的环境管理、消毒隔离管理、安全管理及药品物品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1),见表1。

表 1 PDCA 循环法实施前后手术室综合评分比较(x±s)

组别

环境管理

安全管理

药品物品管理

消毒隔离管理

PDCA 组

97.1±1.9

95.2±3.4

99.1±0.5

92. 1±3.3

常规组

92.5±2.9

91.3±3.1

92.1±3.4

85.6±5.2

t值

13.78

5.763

28.824

24.686

P值

<0.01

<0.01

<0.01

<0.01

注:“环境管理评分”、“安全管理评分”、“药品物品管理评分”因为标准差方差不齐,应用 t´值计算。

2.2 PDCA循环法实施前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检出情况。

PDCA 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1.33%),显著低于常规组(6.0%)(P<0.01);手术切口愈合率(98.67%)高于常规组(94.00%)(P<0.01);Ⅰ类、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实施PDCA前后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比较。

PDCA 组空气、医院人员手、物体表面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无菌物品、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 2 PDCA 循环法实施前后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组别

切口感染率( % )

各类手术切口感染率( % )

Ⅰ类

Ⅲ类

PDCA 组

1.33( 4 /300)

0.49( 1 /205)

3.16( 3 /95)

常规组

6.00(18 /300)

2.88(9 /208)

13.04( 12 /92)

χ2

11.251

18.427

12.687

P 值

<0.01

<0.01

<0.01

表 3 实施 PDCA 前后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合格情况

组别

空气(n=180)

物体表面(n=240)

医务人员手(n=120)

无菌物品(n=240)

使用中消毒剂(n=240)

合格数

合格率( % )

合格数

合格率( % )

合格数

合格率( % )

合格数

合格率( % )

合格数

合格率( % )

PDCA组

174

96.67

234

97.5

115

95.83

240

100

238

99.2

常规组

162

90

224

93.33

102

85

236

98.33

230

95.83

χ2

4.286

4.764

5.064

2.270

3.20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本研究主要观察PDCA循环法在骨科院感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PDCA 循环法实施后,PDCA组的环境管理、安全管理、药品物品管理及消毒隔离管理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PDCA 组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 P<0.01);Ⅰ类、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49%,3.16%)均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区环境卫生学及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比较中,PDCA组各项监测指标合格率明显提高( P<0.05)。其结果说明PDCA循环质量管理中的计划、实施、检查及处置4个阶段对科室院感工作具有很好的约束效应,使科室的院感质量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步入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评价、有反馈、有整改的良性循环管理中,并达到预期目标,不但强化了高危环节的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增强了科室工作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手卫生意识及无菌操作意识,构建了安全的病区环境。

综上所述,骨科院感质量管理工作应用PDCA 循环管理模式,能使科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及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使科室院感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保持持续性的运转,实现了预防在先的管理理念[3],提高了病区消毒灭菌效果,有助于患者伤口康复,为科室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丹,王芳. PDCA 循环在手术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36(12):939-941.

[2]孟威宏,侯晓娜,韩宏光.临床医院感染防控与质量管理规范[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4.

[3]张文娟. PDCA 模式在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 6) :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