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8
/ 2

临床常用中药配伍方法总结

陈华荣

湖南省道县中医院 湖南 道县 425300

摘要:药物配伍是临床遣方用药的最基本途径,作者结合中医药基础知识,通过对临床常见的中药配伍方式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常用的方式主要有君臣佐使、七情等10种单纯由中药组成的经典配伍方式,以及1种随着医学事业发展所形成的目前越来越不可避免的中、西药物配伍方式。通过对这些大的方面的配伍方式学习我们能够更好的扎实配伍理论,灵活应用到临床。

关键词:中药配伍-临床用药

作为医学工作者,在临床用药中不管在传统医学方面还是西医方面都务必首先学好药物配伍方法,尤其是传统医学的药物配伍知识源远流长,且学习起来不如西医学那么直接,客观,更是需要刻苦专研。经整理、分析后,发现传统医学配伍方式有一下11种。

1君臣佐使配伍

《素问·至真要大论》首次讲到制方中的君臣(佐)使是和《神农本草经》中的君药、臣药、使药是不同的概念。其云:“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王今觉[1]同时认为依“三品”而确定的“君臣佐使”现在看来也并不完全适用于养生保健,而且他指出在临证用药处方中,更不宜机械套用,使药物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足够的适当剂量。处方中针对病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且用量最大、剂量足够、药力最强的药物为“君”药,引导诸药达到患病脏腑及相关经络、病位的药物为“使”药,“臣、佐”药则从正反两个角度辅助“君”药。另外,组方时还要注意“君臣佐使”的数量、奇偶、配比及方剂大小,提倡大“使”药观点,即处方中不仅有“君臣佐使”,而且全方作用都要如“使”药那样能够达到患病脏腑及相关经络、患病部位,切合病证的病位、病因、病机和病变性质特点。

在临床组方应用的过程中,杨新年[2]认为君臣佐使是方剂的组方结构,能比较明确地表达方剂与证候、治法整体上的统一。

而在其理论发展上冯泳等认为君臣佐使理论应该被定性为“方剂的组成原理”,而且这种准确的定性将更有利于对该理论本质精神的理解和运用。

2七情配伍

《神农本草经·序例》说:“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合用也。”其中除单行外,都具体而明确地提出了某药与某药配合后或可增强疗效,或可减少毒剧性,或可消除偏性的抵触,会产生毒性和副作用而不宜合用等等,其目的都是使一张处方在配合上能臻于完善,都属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就是说七情中除单行是强调“独行”,其他6种方法都会影响配伍后的的毒性和/或药效。周祯祥等认为七情具备增强或减弱两种作用趋势,其作用结果为增效、减效、增毒、减毒4种。

董霞等通过对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借此来探讨七情对中药复方毒/效影响及其作用的规律。发现中药七情配伍与复方的毒/效关系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合理利用七情对药物毒,效关系的影响,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高药物疗效有重大意义。

3气味配伍

程昭寰等认为气味配伍配伍配方的意义在于一下三点:(1)整体取性,(2)相关奏效,(3)中介调节。基于此他们认为应当加强气味配伍理论研究,一是有利于把握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向深层次发展。二是有利于提出创新性理论。

邹世昌在临床实践中将气味配伍方法灵活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疾病的治疗,且临床疗效显著。

4五行生克制化配伍

黄盂君在临床治疗脾胃以及相关病证时多用五行配伍方法,其将以补母为主的配伍法分成补土生金配伍法和补火生土配伍法;以泻子为主的配伍法分为泻土清心配伍法和泻金治土配伍法;以抑强为主的配伍法分成太过抑强配伍法和抑土固水法;以扶弱为主的配伍法分成崇土制水配伍法和扶木理土配伍法。

5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是临床最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之一,其积极的治疗意义也使得学者对多种药对进行药理学研究。郑春松等通过通过观察川芎一白芍单煎及共煎液中有效成分的变化,结果发现共煎液中阿魏酸含量以及芍药苷含量均比川芎、白芍的单煎药液含量升高(24.04%,17.47%),由此证明两药合煎的合理性。聂淑琴通过研究发现,芍药与甘草一同煎药所达到的药效也比单味药煎药所达到的效果要好。

朱丹溪创立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证,原方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二者剂量比例6:1,目前学者在研究药对配伍的疗效时多采用如此典型方剂。张朔等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黄连与吴茱萸配比对大鼠胃酸分泌及胃溃疡的影响后,发现原方配比效果较其他组尤其显著。

高崇催亦同样发现二者6:1能够更好的起到抗胃溃疡作用。

6脏腑配伍

疾病的治疗最终要落实到病位上,虽然中医学在辨证上纵有诸多方法,而脏腑辨证才是基础,在治疗上也要根据脏腑喜好特性来施药。

7六经配伍

六经配伍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形成的,临床过程中亦可以利用六经辨证进行遣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孟翔等啾为六经辨证能够高度概括疾病的病位、病性和病势,在临床治疗杂病时有法可循,不觉棘手。

在治疗皮肤病方面鲍艳举等旧利用六经辨证来进行治疗过敏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等,且疗效显著。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方面,罗陆一[3]利用六经辨证论治方法在临床中取得显著疗效,打破病毒性心肌炎单纯从西医学角度,为此病在中医治疗上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耳科的治疗中,孔哲认为当代中医耳科学外感疾病的辨证传变规律基本遵循六经传变规律。因此他们在临床中多根据六经传变规律来诊治疾病,且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8反佐配伍

反佐配伍应用早在《伤寒论》中就有体现,比如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庄爱文拟为在临床应用中只要是性味不同、作用相反的药物辅佐主药,适应辨证论治需要的配伍都是反佐。且理论上不必拘泥于《内经》所言。刘春梅等将方剂的反佐之法总结为寒热反佐、补泄反佐、甘缓反佐、敛散反佐、润燥反佐、行止反佐,另外还强调服药反佐。

在临床方面刘学勤善于运用复方反佐法治疗疾病,例如他用忍冬藤、板蓝根配合草乌、桂枝以治痹证,用夏枯草配合苍耳子、细辛治头风,用巴戟天配合草河车治疗病毒性肝炎。

9归经配伍

李渡华等认为目前应当加强中医方药归经量化研究,加强中药归经学说与方剂归经的关系研究才能够把握中医药学自主学术主体,为中医药学的自身命运与创新发展找到新的途径。

在临床方面,学者发现药物归经与疾病归经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治疗上我们可以首先确定疾病归于某经,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一般原则都应该在该经的范围内进行挑选选。阎

10升降浮沉

在临床方面高秀丽等常将升降同用,宣发肃降以止咳平喘、,宣上通下或升清降浊以通便、升清降浊以止泻、引药归经,均能获得良好效果。虽然如此,但是升降浮沉只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而忽略了四性五味,归经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必须把几方面结合起来,以指导临床应用。

11中西药配伍

随着西方医学在国内的膨胀式发展,其对中医学的应用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临床中有些疾病的治疗又或多或少的采用中西药物合用的方法。其中有些颇有疗效如张锡纯最善用麻黄汤合阿司匹林治疗发热,但是随着药物种类的剧增,不良反应事件屡屡出现。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梁晓燕发现中西药药物合用后所造成的酸碱度变化会对总体疗效产生影响。

林桦[4]认为中西药物合用后容易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例如生成难溶性络合物、形成沉淀,发生酸碱中和、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从而降低疗效或增加毒性。

李静[5]通过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将中西药联合使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归于6类,(1)降低药物的疗效。(2)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3)影响体内酶代谢或破坏酶的作用。(4)加重或诱发并发症。(5)引起沉淀或过敏反应。(6)药物作用相互拮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药物配伍方法在主体上还是对古代药物配伍方法的补充和完善,而后来的中西药配伍是在特定的时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目前我们已经知道某些药物混合使用能够带来不良反应,但是对于增强药效或者如何减毒等方面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关注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王今觉.从文献谈“君臣佐使”概念与应用原则[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05):63-65

[2]杨新年.方剂组成结构的相关探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3);3-4

[3]罗陆一.《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病毒性心肌炎的探讨[J].中华中医学刊,2011,26(9):26-30

[4]林桦.中西药联用与配伍禁忌[J].海峡药学,2009,(8):172-174

[5]李静.中西药合用配伍禁忌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1):87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