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超声诊断

/ 2

胆囊息肉样超声诊断

施善辉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周家中心卫生院 635113

胆囊息肉样病变也被称之为胆囊隆起性病变,其发病率为5%,包括多种病理类型,如增生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腺瘤、胆囊腺肌样增生、早期胆囊癌等。临床上在对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进行诊断时,超声为常用方法,但鉴别难度大,因此将其统一判定为胆囊息肉,使疾病针对性治疗受到影响,因此本文就总结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诊断的特点,为不同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提供参考。

1 胆固醇性息肉

胆固醇性息肉的发生是由于机体胆固醇代谢出现局部紊乱,从而使胆汁内的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在胆囊粘膜固有层发生沉积,并发展为凸出粘膜表现的小结节,颜色呈黄色。其为临床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主要类型。结节的体积普遍较小,但数量多,直径通常不超过1cm。在对胆固醇性息肉进行检查时,通过超声声像图可发现呈中或强回声的结节,体积较小的结节可表现为强回声点,合并彗星尾征,大部分结节存在长短不等的蒂,基底直径小,不会伴随体位改变而发生移动。在开展内镜超声检查时,可发现息肉内部存在着点状回声,体积较小的息肉其形状偏圆,而体积较大的息肉形状则偏椭圆形。有资料报道称,通过选取胆固醇息肉患者16例实施超声探查,结果显示未发生血流信号[1]。也有学者通过选取胆固醇性息肉患者60例,为其开展经腹超声以及内镜超声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显示经腹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60.00%,而内镜超声的诊断符合率为96.67%,提示内镜超声在胆固醇性息肉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较好[2]。胆固醇性息肉通常无需开展手术治疗,定期做好随访工作即可。

2 胆囊腺肌样增生

目前研究报道中认为胆囊腺肌样增生的发生可能与机体胆囊内压力过高,从而导致粘膜向粘膜下层、肌层发展,在增生内可能存在胆汁淤积。胆囊腺肌样增生的病理特征为胆囊粘膜上皮表现为腺样增生,同时肌层存在增生肥厚的情况。胆囊腺肌样增生的易发人群为女性,同时患者易合并胆囊结石。有学者通过对胆囊腺肌样增生患者开展超声检查,在超声声像图上14.3%的患者表现为基底局限型,33.3%的患者表现为节段型,14.3%的患者表现为环形型,38.1%的患者表现为弥漫型[3]。弥漫型胆囊腺肌样增生患者的胆囊壁增厚十分均匀,同时具备光滑内壁,在壁内科发现面积较小的液性暗区,其属于扩张的罗-阿氏窦,在内部可由于胆汁淤积而发生小结石。节段型胆囊腺肌样增生患者的胆囊前后壁会呈三角形向囊腔突入,内部存在着扩张的罗-阿氏窦。局限型胆囊腺肌样增生患者的胆囊则会出现局部突起。

3 腺瘤、炎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

目前临床上在对腺瘤、炎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进行超声鉴别时难度较大,即便为患者应用内镜超声检查,也无法取得较好的鉴别效果。有学者通过选取胆囊息肉患者18例,其中包括增生性息肉患者8例,腺瘤患者4例以及炎性息肉患者6例,在开展超声检查后,被误诊为胆囊癌的患者共14例[4]。腺瘤、炎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具备较为相似的超声声像图,均主要呈现为乳头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状的结节,具备较宽的基底,通常比胆固醇性息肉具有更大的直径,但大多直径不超过1.5cm。通常情况下认为腺瘤存在恶变风险,因此在确诊后需及时进行手术切除。有学者通过选取腺瘤患者4例,为其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其胆囊病变部位的血流速度不超过10cm/s[5]。也有学者通过选取腺瘤、炎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患者共16例,超声检查后发现10例患者存在线状血流,血液流动速度为(13.5±2.2)cm/s,RI值为(0.69±0.05),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6]。根据目前研究报道可知,腺瘤、炎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的超声鉴别难度大,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4 早期胆囊癌

临床上在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诊断时,重点在于鉴别胆囊息肉的良恶性。有学者认为,当单发胆囊壁结节的直径超过10mm,同时年龄超过50岁,合并胆囊结石时,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大,因此需为患者实施胆囊切除术治疗[7]。也有学者依据胆囊癌的形态、胆囊壁厚度、囊腔内肿块回声特点以及邻近组织变化,将胆囊癌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壁厚型、腔内型、肿块型以及混合型。壁厚型的胆囊壁厚度增加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不具备光滑的囊壁外轮廓,囊腔表现为不均匀狭窄[8]。肿块型患者的胆囊存在混合性回声,不具备规则的边缘,同时也不具备清晰的轮廓。混合型患者的胆囊壁厚度增加不规则,同时肿块向囊腔突入。肿瘤体积较大的胆囊癌患者在接受超声检查时难度较低,因此重点在与鉴别早期胆囊癌。有学者认为胆囊癌的形状为圆形,表面存在大量结节样改变,内部存在均质偏低回声,即使患者的肿块直径超过1cm,也不会表现为长椭圆形。其在对直径低于2cm的早期胆囊癌进行诊断时,经腹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52.8%,内镜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90.6%,但息肉的最大径无法作为病变良恶性鉴别的有效指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癌进行检查时,通常可在病变内部发生高速频谱,通过设定流速标准为30cm/s,若超过这一标准则将病变判定为胆囊癌,特异度为95%,灵敏度达到100%。对胆囊占位患者采用声振白蛋白注射后实施超声造影检查后,可明显提升肿块内的血流显示效率,因此增强超声造影可使胆囊息肉病变的鉴别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雪,刘月洁,杨力,等.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胆囊较大胆固醇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鉴别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9,35(08):720-723.

[2] 左红艳,刘梅.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5):96-99.

[3] 吴晓丽,张明,芦晶,等.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1):48-49.

[4] 钱亚君,胡正明,李亦莹,等.术前超声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肿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07):615-618.

[5] 严稳开.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2):1224-1227.

[6] 胡健,王凤兰,李瑞芬.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系统医学,2017,2(23):80-81+84.

[7] 张竹丽.高频超声联合常规超声在胆囊良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144例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20):88-89.

[8] 钟奇峰,韩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