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31
/ 2

代谢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刘嘉琴

成都市锦江区书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2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基础是中心性肥胖,出现多种代谢异常并存,如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均出现改变,由此可促发代谢综合征及其引发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尤其是青少年中发病率日益攀升,代谢综合征俨然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研究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积极利用综合手段对疾病干预,积极预防疾病发展与并发症是内分泌代谢病学家与专业医师的艰巨任务。

1 诊断标准

目前全球均未完全统一MS的诊断标准,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ATP3)、国际糖尿病联盟、WHO欧洲胰岛素抵抗(IR)研究小组的诊断标准各异,2009年以国际糖尿病联盟、国家心脏、肺、血液研究所、WHO、美国心脏协会等机构联合发表声明定义肥胖与IR并不可作为MS疾病的先决条件,MS诊断的5个成分包括TG升高、HDL-C降低、空腹血糖升高、腰围升高、血压升高,其中只要符合3个即可诊断为MS,腰围的阈值需根据不同种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具体界定,研究发现腰围身高比与MS发病存在密切关系,未来可能作为评价肥胖的新指标;而颈围测量结果亦可作为筛选MS的有效辅助指标[1-2]。我国也制定了MS诊断标准,具备以下3项或更多即可诊断:⑴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⑵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或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⑶高血压:血压≥130/85mmHg或已经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⑷空腹TG≥1.70mmol/L;⑸空腹HDL-C<1.04mmol/L[3]

2 流行现状

MS的全球患病率从10%-84%不等,多与肥胖流行情况关系密切,亦受到性别、年龄、种族、各地区诊断标准的影响,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全球范围内约有1/4的人群患有MS,而我国省市中女性MS发病率高于男性,粗略评估目前我国约有4.5亿人群患有MS,由此可见MS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4]

3 发病机制

MS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切,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包括环境、遗传、免疫因素等,其中内脏脂肪是临床被证明的MS所涉及的大部分途径的主要触发因素。在多种可能的发病机制中,IR、神经激素激活、慢性炎症均是主要参与因素;其中遗传因素、压力、含糖饮食、衰老、久坐、体力活动少、过量饮酒、睡眠障碍等均是导致MS的危险因素。

4 MS的治疗

4.1 药物治疗

⑴控制血脂异常的目的以降低LDL-C为主,当TG明显上升时优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危险程度分层制定LDL-C治疗目标,但LDL-C的指标值是否越低越好尚无足够证据证明。临床首选他汀类药物治疗,该药物可有效降低LDL-C,还可降低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但他汀类药物对降低LDL-C存在强度差异性,且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对于使用机体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指标值仍然无法达标时可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此外胆汁酸螯合剂用药可辅助降糖,但药物对胃肠道刺激相对较大,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新一类降低LDL-C的药物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液素9(PCSK9抑制剂),PCSK9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诱导肝细胞LDL受体降解,PCSK9单克隆抗体对PCSK9与LDL受体结合产生抑制效果,可大幅度降低LDL-C水平,但PCSK9抗体与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尚处于研究初期,有待临床长期研究证实。⑵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其中噻嗪类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能影响机体糖脂代谢,但奈比洛尔、卡维地洛等血管扩张型β受体阻滞剂用药后可能增加一氧化碳与抗氧化能力,对代谢产生中性影响,可能有潜在的改善IR与调脂功能[5]。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抑制剂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未经证实可独立用于血压降低之外。⑶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明显,但对心血管疾病事件是中性结果。

4.2 调整生活方式

MS的治疗过程中需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重视健康教育,强调科学饮食、合理作息、良好睡眠、稳定的体重、戒烟限酒、适当锻炼、情绪控制等对MS疾病治疗的积极意义,要求患者日常饮食方面减少摄入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胆固醇、盐分、糖,科学减肥、保持理想体重是重要的治疗策略。

4.3 腰围与体质量控制

有研究证明体质量持续下降5%-7%可延缓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目前国际上允许的可应用于肥胖症的药物包括5种,分别为罗卡西林、奥利司他、纳曲酮缓释片、芬特明、安非他酮缓释片和利拉鲁肽、托吡酯,但采用药物诱导减重对心血管的影响在临床存在争议

[6]

小结

综上所述,MS在我国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MS的发病机制包括IR、神经激素激活、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MS会增加多种疾病发生风险,疾病危害性较大,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针对MS疾病各个组分的治疗逐渐向关注其心血管获益方向过渡,相信未来随着临床对MS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MS的诊治会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庄永泽.重视代谢综合征肾损害的诊治[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8,27(4):344-345.

[2]范建高,颜士岩.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3):407-410.

[3]姜南,刘兰英,李伟等.代谢综合征的中医临床诊治思路与体会[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8,33(5):18-20.

[4]尹士男,江华.代谢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11):1121-1123.

[5]张月颖,李云楚,倪青等.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11):1271-1274.

[6]胡微薇,王志平.代谢综合征与泌尿系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6,8(3):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