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30
/ 2

关于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几点思考

冯明芬

黑龙江财经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出版,其经济思想对西方社会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本文从凯恩斯写作《通论》的时代背景、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思路对现实的启示意义四方面来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从《通论》的思想中找到分析我国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背景;观点;启示

一、《通论》研究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背景

凯恩斯创作《通论》是以一战后二战前英国的经济状况作为研究对象的。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主战场的英国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世界经济与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动摇,继而被美国所取代。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战前的国际金本位制瞬间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由于各国对黄金外流的恐慌,使得国际货币体系陷于混乱之中。

早期的凯恩斯曾经是“古典经济学”的信奉者,他崇拜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自由放任”的政策能够确保“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遭遇了长期的经济失调和严重的失业,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尖锐矛盾。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作为一位面向现实的经济学家,他敏锐地发现传统经济理论已经与一战后地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渐行渐远,于是他逐步怀疑、修正古典经济学地理论。在1930年至1936年间,凯恩斯首先在失业﹑保护关税等实际问题上同“古典经济学”决裂,同时也在理论上独辟蹊径。1936年发表了《通论》,此书问世根本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通论》运用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

凯恩斯区别于以往从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市场以价格理论分析市场均衡,采用总量分析理论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了整个社会的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凯恩斯主要从流通领域方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问题、经济萧条问题、经济危机问题、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即购买力不足导致流通领域中商品价值并不能够得到完全实现。凯恩斯反驳了伊萨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所认为的“供给创造需求,社会经济将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经济常态是不存在失业”的观点,认为经济常态是社会未达到充分就业的就业水平,并且资本主义市场的各因素也不能自行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提高流通领域中的购买能力,即提高有效需求,所以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干预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三、《通论》要解决地主要经济学问题

鉴于凯恩斯在创作《通论》地时代背景是上世纪20-30年代,在此时期刚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百废待兴,经济萧条的时期,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生产相对过剩,大量失业问题同时存在,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在这一背景下凯恩斯写作《通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严重的失业问题。究其根源,失业来自于生产所能提供的岗位不足,换言之,即产量不足,而产量不足又可以追溯到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所以凯恩斯要解决的实际上是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的大量失业的问题。

四、《通论》对对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启示

凯恩斯的理论思想从本质上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而我国为社会主义国家,两者在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状况都存在这较大的差异。但在经济运行中,中西方经济也有共同之处,我国也面临由于宏观管理力度不足造成地与西方国家共性地问题:

有效需求不足地问题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近些年,我国经济并没有像一些专家预期的那样呈回升的态势,而是不断下滑。同时,市场需求在经历了“短缺”“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发展阶段后,出现了“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

就业形势严峻问题。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体系中的高失业问题,尤其是早期的凯恩斯主义,更是主要解释高失业问题,而我国的失业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观测指标,具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因为我国的劳动力就业中以农业为主,而且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当城镇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以后,他们就进入城镇进行全职或兼职的工作, 但在城镇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他们则回到农村从事生产;因此如果非农产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则劳动力转移越快,因此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变化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失业率。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并没有完善的失业统计制度,我国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与西方国家的失业率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决定实行什么样的宏观政策时的一个最重要的观测指标在我国无法使用,到底实行扩张还是紧缩的宏观政策主要依靠价格来决定,这使得我们的观测可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3、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地一个重要指标,在国际上有着广泛认同和普遍应用。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以来,总体呈现出先攀升后稳定的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至今,基尼系数从未低于0.46,而最近三年,更是逐年增大,由2015年的0.462升至2018年的0.467。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这是中国的客观现实。大部分人虽然已经了温饱问题,收入有所提高,却还算不上富裕,这也是中国的客观现实际,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地扩大,就是中国客观现实的反映在改革以前,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特征是平均主义,在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很小。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跳跃式的扩大。高收入阶层由于多年财富积累形成了财产性收入,出现亿万富翁,具有百万资产的家庭已经超过200万个;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破产停工和生产不景气,城镇形成了贫困阶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大约相当于城镇居民的25%。

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力地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中国奉行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了经济的增长,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凯恩斯所倡导的“举债支出”政策。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财政赤字主要是用来扩大投资,中国有很多是需要由政府来做的事情,特别是大型的基建项目,像公路、桥梁、铁路、电讯等方面的投资,即类似于凯恩斯的所谓“公共投资”,这种投资直接扩大了消费,刺激了消费,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一方面能够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又适时地控制通货膨胀率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想让政策发挥更好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详细的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2019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19JYC123

黑龙江财经学院2019 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SK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