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于书,多于思,勤于笔——教师科研之“吉祥三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7
/ 2

珍于书,多于思,勤于笔——教师科研之“吉祥三宝”

王莹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心学校 浙江省宁波市   315000

摘 要:纵观当下,需要每一位教师成为全能型教师,上好课,带好队,写好文,就写好文,就来谈一谈教师科研这一大研究性文章,教师科研应该有三宝,珍于书、多于思、勤于笔。

关键字:珍于书 多于思 勤于笔

流年似水,繁花似锦,载满青春和梦想的帆船,在时光长廊中回旋一圈又一圈,在历经生活之海的冲击下,才能进入那本不算作避风的良港。日月如梭,时光荏苒,我一路欣赏着那算不上旅途的美景,时光的游船便将我送至了那已然和终点还有过半的码头,年少轻狂,俱往矣,昔时间慢点再慢点,唯有停留在脑海中的那一瞬间,才能将自己灵光一现的瞬间,悄悄地拼凑成一篇属于教师科科研的三宝:珍于书、多于思、勤于笔。

恍然如梦,我的教学生涯也有八个春秋,回首刚进入教师队伍的那抹兴奋之情依然历历在目,时至今日,我仍未从初时的那一种幸福感中挣脱,一个充实且自信的老师,我的心,似乎亦有些飘飘然了。

如今的好教师定义更加宽泛了,除了“上好课”,还应该是一名研究型的教师。现在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在书中寻找理论,在思考中提升素质,在科研中实现自我。

一、教师科研三宝第一宝—— 珍于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体系中曾经提到:“优秀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海洋。”快节奏的生活,忙碌的工作,高科技产品的更新,已让人类远离了读书。不过,对于我,开卷有益一直提醒着我。我始终认为,人要不要读书,取决于你是不是能够从那些智慧者们身上求取真经,吸纳经验;人要不要读书,取决于你是不是要重蹈覆辙,延续别人的错误,继续去走一条蔓延开外的弯路。

科研之路,在于“书”。求知之始在于读,读书之始在于博。《说文》曰:“博,大通矣”。这就意味着只有见识多,采撷广,眼界才会越来越宽阔。比如,我读洛克的《教育漫画》,常常向自己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读书读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进一步飞跃,科研使原本空虚的理论有了和实践联系的桥梁纽带;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常常被人的教育所感化,在科研论文中有了引经据典的逐一论证范例,从而达到理论的升华。

科研之路,在于“珍”。珍惜书中的一点一滴文字,在遨游的千万文字中找出闪光点,将其不断放大,应用在教学领域。“珍“于书,意味着细嚼慢咽,字字斟酌,反复品茗。例如,我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我曾一遍遍地读,甚至当我的年龄发生变化时,再读,总有不一样的体会与感悟。

现如今我完成了课题《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合唱训演实践研究》,担任该课题的执笔人。在定纲初期,品读了数十本关于合唱和数字化的著作作为参考,仍不敢提笔罗列框架,在寻寻觅觅,粗览无数相关资料后,才开始拟定大的框架,在搭框架时,仍不忘继续找寻相关书籍以求做到更完美。我为自己制定了我的“课题参考书单”和我的“课题学习网页”,有了这些“书单”和名师博客、音乐论坛、凤凰国际音乐论坛等,文字的浸润,使我的骨子里对课题进行了深化学习,我将以理论为港湾,让理论不断充实丰盈起来,让撰写更能言之有据。

二、教师科研三宝第二宝——多于思

苏轼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厚积薄发的能量来源于“思”,吃饭尚且消化,读书不思考,何来消化一说呢。漫长地积累,深入地思考,才能融会贯通,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科研之路,在于“思”。每每上完课,总是不期然地有了些许思考,由反思,渐入佳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和反思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结论就是成果,可见科研在教师成长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课堂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着无限想象力的生命体,我们的课堂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无论我们的教学准备的多充分,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如此,科研中的经验和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科研既是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更是为后辈们的教学提供了教学资源。

科研之路,在于“悟”。思考后都有所顿悟。雷默说:“普通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和目的也可以表述为,尽可能最充分地培养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能力。”雷默让我了解到音乐教师不只上好课,更要在科研中反复去领悟如何更好得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我在整理课题资料时,往往冒出新的问题,比如我的合唱课题,数字化到底如何实现合唱,学生能否体验合唱声部的和谐感,分享合唱的乐趣。在出现问题时,绞尽脑汁。当进行合唱训练时,我将问题带入训练之中,刚开始无所适从,数字化和合唱的碰撞擦出的火花太过猛烈,学生一时间对合唱训练产生了生硬之感,觉得自己都没法倾听声部,无法合唱。作为老师的我,瞬间挫败感到达顶峰,难道我的课题命悬一线了,就在自己恍惚之间,渐渐地学生竟然开始自主练习自己的声部了,产生合作学习了,原来数字化的妙用就是让学生能亲自学习参与训练中,问题迎刃而解。原来用实践去验证理论的合理性,远比一直单纯想课题简单多了。在理论中去顿悟一些数字化合唱的新方法,更新自己脑中原有的对数字化合唱既定模式的惯性想法,从而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对课题研究来说抛出问题的橄榄枝,用实践去验证理论真正是极好的。

三、教师科研三宝第三宝——勤于笔

肖川说过:“造就一个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最能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师如若在工作和生活闲暇之时提笔写作,那当是步入了另一个其妙的境界。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应时刻徘徊在教师脑海。这个充斥着高科技的社会,所有办公都科技化的时代,敲敲打打成了惯性,动笔的更是少之又少,现如今的社会浮躁、颓废、沉沦充盈入耳,倘若能坚定不移地执笔,充实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条科研之路,经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必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科研之路,在于“记”。再强的记性也不如最淡的墨水,我深深迷恋于其中。轻捧一本书,一杯清新之茶,小啜一口,一支笔,随手圈圈点点,时而雅兴大发,添抹一笔,记忆点滴,遇到好的文章,信手拈来几句摘于笔记本中。现如今我手中已有为数不少的本子了,不胜欣慰。

我执笔数字化合唱课题时,课题的资料时常三三两两凌乱的出现,偶尔会有遗漏,自己原有的东西时常又会否认,我的数字化合唱课题可谓多灾多难。一次灵光闪过,发现整个研究课题的方向其实可以有所突破,数字化合唱的本意不就是让学生增加一种合唱训练的手段,让学生更能在合唱中收获音乐能力嘛。拿包翻出了封存已久的笔记本,记下了新的闪光点。课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它需要慢慢积累,偶尔提笔写写,思绪更开阔,也日渐明朗了。

因为有提纲,一段时间后,我就把自己的笔记进行整合,一个有价值的数字化合唱课题应运而生,围绕研制的提纲,每周的训练笔记就这样繁衍着,升华着,我写了10篇合唱训练案例,积累了一大片合唱训练主题素材,到我开始准备结题的时候,我不再两手空空,而是满载着一堆精心整合的资料进行串写。

科研之路,不易,但每位教师都应该是抱有科研心态的。读书,课题研究的动力;思考,课题研究的明灯;写作,课题研究的灵魂之力。此三者,缺一不可,实乃我教师科研之“吉祥三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