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的进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3

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的进展研究

韦振萍

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 广西 贵港 537121

摘要:静脉治疗护理是指在血液制品输注、儿科、感染控制、药理学、电解质、体液、抗肿瘤、胃肠外营养治疗、质量管理方面从事静脉输液的一种技术。静脉治疗在给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如果处理方法不当或者不及时,极易加重损伤。规范、科学的静脉治疗对于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极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静脉治疗的标准、操作、安全、舒适度等多方面展开综述。

关键词:静脉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舒适度;护理

护士每天要开展大量静脉治疗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输液将近50亿次,住院患者中将近80%需要接受静脉治疗[1]。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静脉治疗附加装置、穿刺技术、工具等取得了巨大进展,静脉治疗技术已经从一项单纯的操作技术发展至“多层面、多学科”的技能与知识[2-3]。本文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静脉治疗的护理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

静脉治疗标准与规范

我国静脉治疗标准与规范

1999年12月,我国成立“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目的是指导、规范我国静脉治疗护理工作[4]。但是由于我国医疗护理服务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静脉治疗工作如果完全按照国外的规范和标准不切实际。在2013年,我国发布了全国专业化的、具体的、统一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规定了静脉治疗操作顺序、基本要求以及相关并发症等,是目前我国首个具有相当公信力和权威的治疗标准[5]。在我国静脉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静脉治疗标准与规范也将不断完善、创新。

美国静脉治疗标准与规范

INS(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公认的一个权威机构。INS在2011年公布了《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以“循证医学”为原则,通过收集支持证据、系统文献检索,结合文献质量、研究设计、临床实用性、一致性的评估,每一条标准均有具体的推荐分级[6-7]。《输液治疗规范与准则》是INS对《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的一种补充,具体包括非血管通路、输液相关流程、输液相关并发症、输液管路维护、工具置入、选择穿刺部位、血管通道工具、输液装置、安全依从性、感染预防、文件、护理等,一共9章、54节,每一条护理实践均有系统、具体的实践流程[8]

静脉治疗操作技术

静脉治疗操作

当前,我国对于静脉治疗操作技术不断完善,在具体临床实践工作中,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为消毒剂应用、选择/拔除穿刺工具、静脉药物配置环境等[9]。临床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静脉留置针每隔72h-96h更换1次的医院占51.0%左右;输血器每隔4h更换1次的医院有38.8%左右;PICC置管时间在12月以内的医院有71.0%左右[10]。大部分医院对皮肤消毒时,均存在不合理利用皮肤消毒剂现象,在中心静脉穿刺时,消毒范围普遍较小。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

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静脉治疗的工具逐渐从“头皮钢针”转变为“静脉留置针”,PORT(输液港)、PICC、CVC(中心静脉导管)、中长导管、静脉留置针等[11]。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医院中,除了PORT以及CVC,其余静脉治疗技术均是由护士操作。在PICC、中长导管、静脉留置针、头皮钢针中,PICC操作的护士必须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培训以及知识,考核必须合格,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PICC穿刺技术

目前,PICC技术历经70年历史,经过超声引导、MST(改良塞丁格技术)、塞丁格技术、传统PICC穿刺[12]。PICC穿刺技术只能以“肘关节”部位可见的三条静脉穿刺,如果患者血管条件不佳,极易导致操作障碍,对血管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引发诸多并发症,降低PICC穿刺治疗效果[13]。1953年Seldinger博士发明了塞丁格技术,经过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将带枕芯的穿刺针穿透患者血管壁,对于血管较细的患者也同样适用,但是塞丁格技术仍旧是一种盲穿技术,极易引发血肿等并发症。MST适用21G较细的穿刺针将导丝置入,将带扩张器的撕裂性置管鞘通过导丝置入,将扩张器以及导丝抽出,留置撕裂性置管鞘,MST有助于从插管鞘送到目标长度[14]。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技术出现于1997年,通过血管显像可看到人体肉眼无法看到的血管,对于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适用性更高,明显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目前在我国由于PICC置管费用较贵、受过PICC专业培训的护士较少,因此PICC技术的普及仍旧具有一定的难度。

静脉治疗安全性

选择静脉治疗工具

合理的选择静脉治疗工具有赖于系统、全面的评估,传统静脉治疗工作仅仅依照简单的医嘱执行,根据固定的剂量以及时间将药物输入,很少考虑到置管安全性、患者痛苦程度、血管损伤程度等,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穿刺,极易导致患者丧失PICC穿刺机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增加死亡率

[15]。在《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明确规定,护理人员在操作之前应详细评估患者过敏史、病史、年龄、药物性质、静脉治疗方案等,根据穿刺部位的静脉条件以及皮肤情况选择最佳的静脉输液工具,导管尽可能选择较短、较细的[16]

选择输液过滤器

毛细血管的直径一般在7-9um,微利直径在2um以下方可参与到人体肾交换中。如果输入的液体不溶,微利极易沉积在患者皮肤、肌肉、肾、脑、肺、肝、心等部位,较大的颗粒极易堵塞血管引发严重不良事件[17]。目前我国临床中常用的输液过滤器有精细过滤输液器(0.2um、1.2um、3um、5um的滤膜孔径)、普通输液器(15um的滤膜孔径)两种,一般中药制剂、化疗药物、脂肪乳剂输注时应选择精细过滤输液器[18]

患者舒适度

使用局部麻醉剂

目前,我国PICC置管中一般不需要使用麻醉剂,只有患者疼痛剧烈时,才遵医嘱予以麻醉剂进行镇痛处理,疼痛极易导致患者血管痉挛,降低置管成功率。临床可采用镇痛贴或者镇痛膏进行镇痛处理,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神经冲动环路被切断、降低皮肤痛觉感受器敏感性,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选择穿刺手臂

目前,上肢右侧是公认的PICC穿刺部位,但是大部分患者日常生活均使用右手,右手穿刺对其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对于PICC的穿刺应打破右上肢穿刺的传统观念,充分评估患者静脉情况,选择最佳部位穿刺,切实提高患者穿刺后的安全感和舒适度,最大限度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19]

结语

静脉治疗技术近年来在我国飞速发展,在静脉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培训并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对于提升静脉治疗效果、患者舒适度意义重大。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展开分组研究、未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影响了结果的普遍性和一般性,因此仍旧需要临床所展开分组、抽样调查,促使我国静脉治疗技术合理、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邹练. 优质护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9):228-229.

纪翠红, 徐飞华, 潘珊. 静脉治疗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J]. 护理学杂志, 2016, 31(14):63-65.

张海燕, 梁俊卿, 吴晓英. 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指标的研究现状[J]. 中国护理管理, 2017, 17(2):153-156.

陈云芳. 静脉治疗护理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案例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2017, 17(2):160-163.

晁青, 张亚婷, 张晓霞,等. 静脉治疗护理SOP实施前、后我院静疗护理质量对比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15):192-193.

任洁琼, 张琳, 丁雯,等. 宁夏7所三级综合医院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实践认知现状调查[J]. 中国护理管理, 2017, 17(5):682-685.

陈天飞, 罗艳, 陈兴苗,等. 静脉治疗小组对全院不同层级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知晓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36):157-157.

蔡奕宏, 赵红, 熊成敏. 医院静脉治疗护理质量现状调查[J]. 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9):1699-1700.

张萌. 护理质量追踪应用于儿科门诊静脉治疗护理管理中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23):174-175.

孙红. 静脉治疗护理实践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6):723-728.

孟杨, 杨康宁, 安利杰,等. 路径式检查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7, 20(9):1104-1106.

崔灵灵, 潘爱红, 戴玲. 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在静脉输液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实践[J]. 护理学报, 2016, 23(21):42-45.

韦秋芳. 静脉治疗连续护理小组在规范感染科静脉留置针应用中的作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 3(11):166-168.

张红, 杨红, 陆宇晗,等. 肿瘤专科医院静脉治疗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实施[J]. 护理管理杂志, 2017, 17(5):362-364.

黄莹. 儿科静脉输液治疗中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30):198-199.

廖庆萍, 胡小梅, 张漫, 等. 护理人员静脉治疗相关知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重庆医学, 2017, 46(10):1377-1380.

王亚丽, 贺永杰, 罗双莉,等. 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实施及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5):239-239.

张建霞. 三联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5):201-202.

王利, 汪娅, 易敏. 小儿静脉炎的治疗护理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13(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