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管理

李青翠 2. 李卓暄

1.2. 新疆 乌鲁木齐 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 830013

摘要:主要从护理人员职业伤害种类、职业伤害方式与职业防护措施三个方面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管理进行浅析。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职业侵害;

1护理人员职业性伤害类型

培养一位合格护理人员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护理人员的培养具有周期长、数量少的特点,临床中也表现为护理人员数量和患者数量不协调,很多护理人员需要承担较大的工作量,而休息时间短、工作量很容易给护理人员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负担,导致护理人员身体机能降低、心理环境变差等。同时在现实中很多护理人员的家属不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而家庭纠纷、生活冲突很容易诱发护理人员职业性应激性伤害,这种现象在部分科室更加常见。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中应用的试剂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一些具备腐蚀性、毒性的化学试剂,这些试剂在肿瘤极为常见,通过药物的毒理作用来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这些化学制剂具备较强的细胞毒性,若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事物,如不慎将其喷落在皮肤上,可能引发红肿、溃疡或其他皮肤过敏症状,如果不慎吸入或误食则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统计学调查结果表明,长期接触环孢霉素A的护理人员头痛、耳鸣、便秘、月经紊乱的概率与频率高出30%。另有研究表明,长期吸入抗肿瘤药物会造成身体的突变或畸形发育。

2护理人员职业伤害产生方式

2.1直接伤害

护理人员职业性直接伤害是由于职业需求或操作不当对护理人员身体造成的直接损害,如皮肤接触化学试剂,误食具备危险性的试剂等。这类职业伤害是直接的、创伤性的,换句话说这些伤害均是直观可见的。因此对于此类伤害的防护策略相对简单,只要根据伤害的来源采取有针对性的物理防护措施即可大幅避免此类职业伤害的发生。

2.2间接伤害

护理人员职业性间接伤害虽然也是来源于职业需求或工作特点,但其与直接伤害有本质的不同,间接伤害通常是隐蔽的、不可见的,如长期高强度工作造成的心理负担,家庭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等,虽然该类型职业伤害有一定的共同性,但由于其隐蔽性较强,有些时候护理人员自身都无法察觉此类伤害, 因此对应的防护策略相对复杂,有时需要长期的梳理或引导才可能改善,这类伤害是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职业性伤害,但可通过有效的防护措施来降低伤害造成的影响。

2.3其他伤害

除直接的职业性伤害与间接的职业性伤害外,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还可能产生一些复杂的与职业相关的伤害,这类伤害可能是直接伤害与间接伤害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虽然产生条件复杂,但基本有迹可循,可“对症下药”。

3护理人员防护管理策略思路

3.1强调护理人员工作排班的合理性,避免同一位护理人员负责多名病人或多时段负责的情况发生,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以期护理人员能够在合理排班下安排作息,使其身心得到放松,规避心理障碍的发生。

同时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做好无菌处理,一方面能够清除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沾染的病原体,降低感染概率,对医院卫生、感染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护理人员已感染的病原体,在发病前完成治疗,能够有效预防直接职业性伤害。

3.2护理人员承担着教育、帮助和指导病人和健康人的重要责任,因此更需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医疗护理技术的同时具备临床治疗、伤害预防、心理引导等行为科学能力。在临床治疗中时刻注意职业性伤害因素,形成良好的防护意识,规范自身医疗操作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调节自身生活节奏。

医院方面需要强化对护理人员防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强调高年资护士的深度教育,发挥高年资护士“带”低年资护士的优势,通过不断的教育和继续教育来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将自我防护变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有预见性的职业日常行为,从而帮助护理人员规避职业性伤害的可能性。

3.3医院需要组织定期考核来检验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安排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意义在与帮助护理人员排解由于工作带来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如对低年资护士和特殊岗位(急诊科、儿科等)护士进行岗位教育和定期培训,强化其临床技术、经验理论的同时帮助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并传授临床工作中应激经验,使低年资护士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和环境。医院可以根据条件开设针对职工的向心理咨询部门或聘任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为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当感觉到自身情绪不佳或状态不良时需要进行自我调整,如无法自我调整的则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外界或周围人员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倾诉或其他方法转移不良情绪。

3.4健全职业伤害预防与处理体系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职业伤害的危害性,完善监测系统,健全职业伤害预防与处理体系。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查体,对发生职业损伤者及时报告主管部门,按要求治疗处理;定期分析总结经验,并作为质量管理的依据。加强高危科室的管理和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

3.5很多护士的职业性损伤多由操作不规范导致,如严格要求注射器使用、玻璃制品使用的操作规范,防止护理人员由于自身操作不当而发生物理性伤害为感染的发生埋下隐患。

3.6加强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在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罩,熟练操作规程,防止药液和雾粒逸出;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监测空气中浓度,严禁超标,减少呼吸道、皮肤吸收;提倡使用无排气管的输液瓶,无条件者在排气过程中防止液体外溢;处理被药液沾湿的床单、衣物、纱布时应戴手套,并放入特制袋内,统一洗涤处理;孕期停止接触cd类药物;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防止溅溢或外溢;注意通风,减低空气中浓度,减少呼吸道刺激;戴手套或涂护手霜,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

参考文献

[1]邱圣红,刘朝阳,梁志娴.肿瘤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调查与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5 , 22 (3) :381-383

[2]倪红珍,刘祚燕,江雅琪.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的探讨[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7 , 32 (1) :7-9

[3]徐春颖,白凤阳,张馨心.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职业防护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 (85)

[4]杨娟.肿瘤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调查与研究[J].现代养生月刊.2017 (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李青翠,女,(1984.08.10)大专学历,主管护师职称,新疆乌鲁木齐市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从事护理方面的工作。

第二作者:李卓暄,女,(1995.03.28)大专学历,护士职称,新疆乌鲁木齐市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从事护理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