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从肾脏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支气管哮喘从肾脏治疗

吴琼 1 李竹英 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中医学讲究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其中整体观念强调五脏一体观,认为五脏六腑之间互更互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支气管哮喘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此病的治疗上理论完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从肺肾两脏之间的关系浅谈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强调重视肾脏的治疗对临床的重要性。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中医学 从肾论治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属于慢性呼吸道炎症病变,在全球领域内发病率较高。目前,全球至少有3亿哮喘患者,其中我国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1]。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及气候、生态环境的变化,哮喘病的患病率呈明显增长的趋势,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亦在逐年攀升[2]。西医治疗哮喘的药物主要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受体激动剂、缓释茶碱、色甘酸钠、抗IgE单克隆抗体及其他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剂量的药物。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的范畴,哮病是一种以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其病机多为宿痰伏肺,每因外邪、情志、劳倦等因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调,病变主脏在肺。近年来,经过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哮喘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在控制哮喘的症状、改善肺功能、稳定病情、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有着较好的疗效,并且中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小,适于长期应用。

1.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1.1哮喘的治疗,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张仲景在《金贵要略》中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提出了温化的治疗大法。创立了射干麻黄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等,均体现了温肺散寒、化痰逐饮的治疗大法,后世医家治疗冷哮多遵从此法。

1.2发作期哮喘每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以邪实为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通常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哮及风痰哮,治当攻邪治标。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宣肺散寒平喘,清热宣肺定喘,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及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的治法。

1.3哮喘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或痰热耗灼肺肾之阴,正气耗伤,故常出现肺、脾、肾等脏器虚弱之候。治当扶正固本,阳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釆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1.4现代医家采用非口服药物疗法治疗哮喘,取得了较好疗效,其中应用较多的是针灸和穴位贴敷法,其他的有拔罐法、耳压法等。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本病主张“未发时以扶正为主,既发之时以攻邪为先”,采取辨证论治的法则,其临床疗效已逐渐得到认可,并且中药毒副作用小,适于长期应用。

2.从肾论治的理法探究的生理基础

2.1在中医学五行学说中肺属金,肾属水,胺照五行相生规律肺金能够滋生肾水,而肾水作为五脏阴阳之本,对肺金也有滋养作用。“金水相生”小而言之,概括了肺肾阴阳相互滋生的关系,大而言之则概括了肺肾间生理上的密切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气,肾纳气,肺肾共主呼吸,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肺肾共主水液,金水相生肺肾阴阳互滋,金为水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肺阴充足。

2.2中医学理论指出在经脉连属上,肾脉连肺最为独特。心、肝、脾、肾四脏,惟有肾经主脉上入肺中。“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脂,入肺中”,少阴属肾,肾上连肺。“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水热穴论》。

2.3正常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需要肾的纳气功能协助,才能使肺吸入之清气下归于肾而归人体所用。《仁斋直指方》亦云: “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指出人体正常呼吸的进行与多个脏腑有关,而肺肾尤为重要。肾与肺有金水相生母子关系,金能生水,为水之上源,二者在气机与水液代谢方面关系密切。补肾自能减轻肺金之负担,故常相互调和用之。

3.从肾论治的理法探究的病理基础

3.1从五行关系上来说,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肺病累肾,肾病及肺。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联系紧密,肺肾在病理病机上也相互影响,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障碍及水液代谢紊乱。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中所说的“……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母子相者”[3]说明肾脏虚损、先天禀赋不足与哮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肾脏虚于先天,精微不布,则肺脏久缺濡养,主水失常,痰浊内生,易诱发哮病。若哮病久,肺气本虚,母病传子,肾脏受戕,失其气根之用,不司摄纳之功,致气逆而上,或因肾阳损,水泛肺脏为痰,或阴虚火旺,灼津炼液为痰,痰阻气道,与气相搏,发为哮病。此是肺脏虚损,肾失摄纳致哮,治当调补肺肾,肺肾得安,则气纳于下,痰消于上,哮病自止。临床施治以哮声不甚、吸气不利、短气喘促、咯痰。

3.2后世医家在这方面也有各自独到的见解,刘建秋教授运用补肾纳气法施治于哮喘缓解期患者以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或见汗出身冷为辨证要点。属肾气虚及肾阳虚者,方用金匮肾气丸合蛤蚧散加减,药用附子、肉桂、山萸肉、紫河车、熟地黄、当归、蛤蚧等。属肾阴虚者,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萸肉、茯苓、泽泻、麦冬、五味子、北沙参等[4]

4.结语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内科杂病的专著,其中论述了多多种内科杂病的治疗,有许多治肾的内容,对后世的临床用药具有重大影响。祖国医学早在几千年,就对肺肾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肺肾同源,金水相生,确定了在治疗肺系疾病中,治肾的重要性,对于指导临床辩证、遣方用药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治喘之时,应当审证求因,理清主次,把握缓急,一法为主,诸法合参,每获良效。

参考文献:

[1] 冯晓凯. 我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2] 张建华. 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4):241-243.

[3] 周兆山, 王燕青, 姜洪玉,等. 哮喘缓解期从肾虚体质辨证[J]. 中医研究, 2005, 18(9):22-24.

[4] 董高威, 李竹英. 刘建秋教授治疗喘证十法[J]. 中医杂志, 2017, 58(10):827-829.

作者简介:吴琼(1991.4)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呼吸方向。

导师简介 :李竹英(1973.8),女,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呼吸系统系统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