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分子分型的 MRI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3

乳腺癌分子分型的 MRI研究进展

张晓茹 1 赵希鹏 2

1 青海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2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对临床的精准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性意义。根据MRI表现对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进行预判,为患者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是目前乳腺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乳腺癌分子分型MRI表现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分型;磁共振成像

女性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中,发病和死亡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1]。治疗前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价,是医患双方的共同需要。乳腺癌由于基因表型的多样性,在临床及预后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000年Perou等[2]最先提出乳腺癌的四种分子分型,包括管腔型、基底细胞样型、Her-2过表达型及正常乳腺腺样型。2013年St Gallen国际乳腺癌治疗专家共识[3]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4]均根据乳腺癌相关的免疫组化标志物(ER、PR、Her-2及Ki-67)将乳腺癌分4个亚型,不同之处在Luminal A-like型及Luminal B-like型的划分,前者以Ki-67表达14%为界,后者以20%为界。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及改进,逐步推动了临床的个性化治疗。关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特征,郭俊宇等[5]研究发现不同分子分型在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预后最差的是三阴型,并且复发及远处转移率较高,Luminal A-like型预后最好,而ERBB2+型预后相对较差,Luminal B-like型相对预后较好;由于各分子分型的预后差异,认为相比组织学分型,分子分型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能提供更大的指导意义。

MRI有多种功能成像方式,如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DWI)、波谱成像(MRS)等,从而使现今MRI诊断由以前单纯的形态学诊断,逐步向形态与功能并重的方向发展,所以相比于其他成像方式,MRI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有明显优势,并对临床的精准治疗、疗效及预后评价有指导性意义[6]。众多学者[7]研究了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特征,以期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并进行预后评估,探索了MRI各能成像参数与乳腺癌分子分型间的相关性。

MR平扫

MR平扫图像特征主要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影,部分病灶边缘有分叶、毛刺,多数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MRI平扫征象有一定的差异。Uematsu等8】报道了三阴型的病灶多为肿块、边缘光滑、边缘强化并T2WI信号强度非常高。徐晔等9】及李骥等10】报道Lumianl A-like型及Lumianl B-like型乳腺癌MRI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肿块样病变,其中Lumianl A-like型病灶边缘常有毛刺且边界模糊,而Lumianl B-like型病灶边缘可有毛刺且强化不均匀,HER-2过表达型病灶多表现为非肿块样病变或者形态较规则的肿块样病变,边缘较光滑。而季晓亮等[11]研究发现Lumianl A-like型病灶大多为类圆形,三阴型病灶则以分叶状为主。所以,关于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MRI平扫表现,各学者报道不尽相同,仍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研究。

MRI动态增强

MRI动态增强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其优势在于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且能反映病灶微血管灌注等特点,故而发展迅速[12]。MRI动态增强可观察强化方式,并可通过测定感兴趣区随时间变化的信号强度,绘制时间-信号强度增强(TIC)曲线,曲线可分为三型:Ⅰ型(持续上升型)、Ⅱ型(平台型)、Ⅲ型(廓清型)[4],然后测得强化峰值、达峰时间、早期强化率、最大信号强化率并计算得到定量参数(Ktrans、Kep、Ve)数值。徐婷婷等[13]研究认为乳腺癌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Ve)不能预测乳腺癌分子亚型,但部分定量参数与预后因子(ER、PR、Her-2、Ki-67)表达有相关性;其中Ktrans、Kep值能反映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对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而赵莉芸等[14]研究表明在乳腺癌各亚型中三阴型乳腺癌的Ktrans、Kep值最大,Ve值最小,Lumianl A-like型Ktrans、Kep值最小,Ve值最大。Li等[15]研究与此不同,他们认为三阴型乳腺癌的Ktrans值与Lumianl A-like型乳腺癌的Ktrans值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些报道结果的不同,可能与样本的分布偏倚有关。徐慧等[16]

研究发现三阴型乳腺癌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TIC形态为持续上升型;这与季晓亮等[11]研究结果相似,他们认为4种分子分型乳腺癌在MRI上TIC曲线、强化峰值、达峰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种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早期及最大增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而得到TIC曲线、强化峰值、达峰时间等参数对预测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具有一定意义。

DWI

DWI是MRI探测活体水分子布朗运动的唯一手段,通过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表观扩散系数)判断水分子布朗运动的受限情况。舒虹等[17]研究认为,三阴型乳腺癌的ADC值较非三阴型者低。徐婷婷等[13]研究有类似发现,该学者报道了Luminal A型、Luminal B型的ADC值明显高于ERBB2+型及Basal-like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tajima Kazuhiro[18]研究认为,ADC值与乳腺癌的病灶大小、Ki-67的表达、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有相关性。也有学者如Belli等[19]研究认为肿瘤病灶大小与ADC值间不存在相关性。

MRS

MRS最常用的是氢质子波谱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MRI和化学位移作用来检测活体的生化信息及组织代谢。据报道20】多数乳腺癌患者会出现3.22ppm处胆碱(Cho)峰的显著提高,乳酸(Lac)峰明显降低,Cho峰顶与Lac峰顶的连线呈下降趋势。MRS在乳腺癌疾病中的应用目前仅局限于良恶性及相关受体如ER、PR及HER-2的表达对乳腺癌诊断影响的研究中,尚未有分子分型研究。这可能与MRS技术对磁共振硬件、处理软件及相关后处理技术的高要求有关。

总结及展望

综上,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MRI平扫表现、动态增强相关参数及ADC值等方面均有不同,MRI对乳腺癌分子分型有一定提示意义。随着MRI各项硬件、软件的改进、开发及应用,MRI能获得更多的病灶信息,有着其他检查如钼靶、超声等不能比拟的优势。但目前尚存在扫描时间长、相关后处理技术要求高、数据采集难度大等缺点,但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发现更大地利用各成像参数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师金,梁迪,李道娟等.全球女性乳腺癌流行情况研究[J].中国肿瘤.2017,26(9):683-690.

[2]Perou CM, Sodie T, Eisen MB, et al. Molecular portraits of human breast tumors[J]. Nature, 2000,406(6797):747-752.

[3]Goldhirsch A, Winer EP, Coates AS, et al. Personalizing the treatment of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Highlights of the St Gallen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Primary Therapy of Early Breast Cancer[J]. 2013. Ann Oncol, 2013,24(9):2206-2223.

[4]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中国癌症杂志.2017,27(9):695-760

[5]郭俊宇,黎聘等.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3):421-423.

[6]段娜.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瘀证相关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7]Kim EJ, Kim SH, Park GE, et al. Histogram analysis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t 3.0T: Correlation with prognostic factors and subtypes of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J]. Magn Reson Imaging. 2015.[epub ahead of print].

[8]Uematsu T, Kasami M, Yuen S.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orrelation between MR imaging and pathologic findings[J]. Radi- ology,2009,250(3):638-647 .

[9]徐晔,张修石,张红霞,等.乳腺癌分子亚型与MRI表现的相关性[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4,11(8):497-501.

[10]李骥,闫金银,李丹丹等.乳腺癌MRI表现与其分子分型的相关分析[J].山东医药,2015,55(9):50-51.

[11]季晓亮,谢小红,顾锡冬等.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与磁共振成像特点的关系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9):1225-1227.

[12]林奈尔,柴伟明,华佳.定量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J].胸部放射学.2013,36(4):336-339.

[13]徐婷婷,张峰,张雪丽等.定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8(3):50-55.

[14]赵莉芸,周纯武,张仁知等.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29(7):1126-1130.

[15]Li SP, Padhaniv AR, Taylor NJ, et al. Vascular characterisation of triple hegative breast carcinoma using dynamic MRI[J]. Eur Radiol, 2011,21(7):1364-1373.

[16]徐慧,贾文霄,周梅.三阴性乳腺癌MR征象与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影像技术,2010,26(增刊):31-34.

[17]舒虹,段文峰,廖茜等.MRI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诊断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2014,49(11):1144-1146.

[18]Kitajima Kazuhiro, Yamano Toshiko, Fukushima Kazuhito, et al. Correlation of the SUVmax of FDG-PET and ADC values of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with pathologic prognostic factors in breast carcinoma.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6,85(5):943-949.

[19]BeLLi P, Costantini M, Bufi E, et al. 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breast cancer characterisati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major prognostic factors. Radiol Med, 2015,120(3):268-276.

[20]贺莉,钟进,刘振兴等.磁共振波谱技术再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3):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