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3
/ 2

自拟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刘雨默 刘松江(通讯作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方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5—氟尿嘧啶联合亚叶酸钙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拟中药口服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两组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统计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2%,明显高于对照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有效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方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有效控制癌症进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自拟方;肝癌;临床观察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有着流行广、起病隐匿、出现症状后病程短、进展快、侵袭性高、病死率高的特点[1]。我国肝癌病人的中位年龄为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资料表明,HBV和HCV感染是肝癌发病最危险的因素。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腹胀纳差、消瘦乏力或上腹部包块等。本研究采用自拟方剂治疗肝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90例来源于2012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1.8±4.3)岁;病程0.6~1.5年,平均病程(0.78±0.16)年;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肝癌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抗癌委员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修订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与分期标准。(2)病理诊断:①肝组织学检查确定为原发性肝癌者;②肝外组织学检查确定为肝细胞癌或胆管细胞癌。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35~65岁;②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③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④血清AFP≥400ug/L;⑤未参与其他临床研究;⑥患者同意参与并接受临床疗效观察;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35岁或>65岁;②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③对相关药物过敏或不耐受者;④肝癌已转移至远处脏器者;⑤妊娠和哺乳期患者;⑥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⑦合并严重的心、肝、脑、肾等其他内科疾病者;⑧有类似症状的转移性肝癌、肝脓肿等疾病患者;⑨已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影响本研究的临床指标观察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500mg/ m2,d1~d5,静脉滴注亚叶酸钙300mg/m2,d1~d5,同时进行保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自拟方剂的水煎液。方药组成:柴胡15g,陈皮10g,香附10g,川芎10g,枳壳10g,芍药10g,黄芪10g,甘草5g。胁痛较剧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伴腹水或下肢浮肿者加泽泻、猪苓;加水煎至200mL,1剂/d,早晚2次分服。14d为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

3.2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WHO2000年制定的实体瘤近期疗效标准[2]计算近期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持续时间不少于4周,且无新发病灶;部分缓解(PR):病灶最长径总和缩小≥30%,持续时间不少于4周,且无新发病灶;稳定(SD):病灶最长径总和缩小<30%,进展(PD):病灶最长径总和增大>20%,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CR+PR。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1)实体瘤近期疗效比较

由表1可知,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

n

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进展

(PD)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45

25(56)

12(27)

5(11)

3(6)

82.2%

对照组

45

8(18)

10(22)

21(47)

6(13)

40.0%

1.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比较

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血清AFP值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清AFP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AFP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5 1238.62± 162.15 413.56 ±126.25

对照组 45 1246.13 ±142.58 615.83±136.4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确切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认为其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肝癌患者多在中晚期才被发现,其中多数合并肝硬化或早期即可能有肝内播散,能够手术治疗的病人仅为早期肝癌。但是手术切除后并不能解决肝内复发病灶或多中心病灶的清楚问题,因此,大多数患者倾向于药物治疗延续生命。

对于气滞血瘀型分型的肝癌,临床治疗时应坚持疏肝理气,化瘀抗癌的治疗原则。患者表现为胁部胀痛,胸闷不舒,肝气郁结,纳呆食少。本方剂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芍药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共为主药;配陈皮、枳壳行气止痛,与柴胡合用,一升一降,以达郁邪;川芎活血行气止痛;芍药配伍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和中,助疏肝行气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多糖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株的增殖,机制是激活细胞凋亡系统,从而诱导细胞凋亡。诸药合用,散结降通,理气化瘀力胜。

综上所述,采取自拟方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缩小实体瘤体积,延长生存时间,临床上可以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18-522.

[2]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2-143,152-153,542.